第十二章 動亂余波(第3/12頁)

短短十多天的工夫,張彧在其轄地征收到了大量的稅錢,使得李晟的部隊得到充足的保障。看到軍餉大致齊備後,李晟召集軍隊決定將收復長安付諸實際行動。

興元元年(784年)五月,李晟鑒於自己的人馬逐漸豐足,而朱泚在長安僅有自保之力。看到收復長安的時機已到,李晟在五月二十日召集人馬誓師進軍。

為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襲長安,李晟決定以叛軍主力盤踞的苑北為突破口,直接攻打朱泚所在的皇宮。為此他特地和在長安外圍協同作戰的渾瑊、駱元光、尚可孤約定,幾路人馬一起在長安城郊會合。

五月二十五日,李晟進逼長安東北光泰門近郊。轉天李晟正在指揮部隊修築營壘,朱泚看到李晟的人馬原地未動後,企圖趁官軍立足未穩發起沖擊。

看到叛軍有行動跡象後,李晟迅速布置口袋陣,派人前往城下挑戰。朱泚果斷命令部隊出城迎戰,結果不慎鉆進了口袋陣,兩軍在長安城外展開一場激戰,最終以朱泚大敗逃回城中結束。

李晟首戰告捷,這讓他平添了很多信心,但李晟同時也明白以自己目前的能力和朱泚展開一場攻城大戰是不行的,準確地說長安城下的這一戰是為了迷惑朱泚,讓朱泚認為李晟準備打一場攻城戰。

事實上,李晟的心中另有打算。

三天後他帶領人馬開始向長安苑城發起沖擊,在進攻之前李晟命人在夜間推倒數十丈苑墻以掃清障礙,天明時親率主力部隊前進。朱泚顯然沒有預料到李晟可能會從苑墻下手,所以當李晟推倒苑墻後,僅有數十名叛軍當即砍倒樹木立成柵欄,然後從中射箭阻擋官軍。

面對這種情況,李晟親自督軍,冒著生命危險帶領數十名親兵,冒著飛來的箭矢沖上前去,拔開柵欄殺入禁苑。叛軍見狀立即潰退,只有叛將姚令言率部抵抗,唐將唐良臣率領步兵與姚令言的人馬進行肉搏戰,姚令言寡不敵眾逐漸向白華門撤退。

此時身在皇宮之內的朱泚得知李晟領兵攻進苑城,嚇得魂不附體,他實在沒有想到李晟居然會以推倒苑墻的方式攻進來,這等於他苦心布置的準備抵抗李晟攻城的幾萬大軍已經形同虛設。

情急之下朱泚首先想到了逃跑,匆忙召集幾十名護衛後,朱泚急如喪家之犬般逃出皇宮。途中與同樣潰退的姚令言相遇,兩個人帶領殘兵敗將幾千人一路向西逃去。

李晟隨後進駐大明宮含元殿西邊的右金吾仗院內,在簡單整頓軍紀之後,便向身在梁州的李適傳去捷報。

李適得到消息的一瞬間竟然喜極而泣:

“李晟將軍是上天為了社稷而生的,絕不是為了我啊!”

興奮之下的李適立即命令渾瑊、韓遊環帶領人馬攔截朱泚。

朱泚從長安逃出後,開始準備向東和田悅等人會合,無奈潼關被官軍占領,最後決定前往吐蕃求救,但剛走到涇州(今陜西涇縣)的時候,朱泚發現身邊只剩下百余名親兵。

最關鍵的是,涇州守將田希鑒看到朱泚大勢已去閉門不納。

“你的官職是我授給你的,怎麽能在危難之時背叛我呢?”當朱泚知道田希鑒拒絕自己進城時,氣得在城下破口大罵。隨後他便讓士兵焚燒城門,想要強行進城。田希鑒一邊命令城頭上的士兵對著朱泚放箭,一邊將朱泚曾經賜給他的節度使節杖扔到城下。

“都還給你!”田希鑒說完後轉身下城而去。

朱泚的人馬在城下不斷抵擋著從城頭上射下來的箭矢,當士兵們看到田希鑒將節杖扔下城頭後,都知道朱泚已經是大勢已去,所以瞬間開始倒戈。面對這種尷尬的局面,朱泚只得帶領少數親兵以及朱氏家族眾人慌忙向北逃竄。

當朱泚走到彭原(今陜西寧縣)時,部將梁庭芬看到朱泚已經窮途末路,突然發動兵變。朱泚在逃跑中被箭矢射中墜馬,梁庭芬砍下朱泚的頭顱前往涇州請降,一場幾乎再一次攔腰斬斷李唐王朝的叛變,最終以朱泚之死落下帷幕。

興元元年(784年)六月十九日,李適從漢中啟程返回京城長安。同樣翻越秦嶺的艱辛,但這次李適的心情顯然與來時不同,其中既有對自己君臨萬邦但失守京城,險些斷送祖宗基業的慚愧,也有對李晟、渾瑊等人浴血奮戰擊敗叛軍的感激,更有歷盡艱險重返京城的喜悅。

但生性多疑的李適在諸多復雜的心緒中,同樣掩藏著擔心經歷這次動亂後,群臣對自己統率無能心存輕視,以及對諸多功臣功高震主後如何統禦的憂慮。

不過眼下能夠再次回到長安,李適心中更多的還是興奮、欣喜之情。七月十三日當李適到達長安近郊時,李晟、韓遊環、渾瑊等將領率軍迎接。當時十余萬人馬浩浩蕩蕩,行進在從鳳翔進入長安的大道上,李適的心情固然十分興奮,但從他這段顛沛流離的艱辛中,這位本就缺少歷練的皇帝究竟能吸取到什麽教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