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貞元治亂(第2/16頁)

反對的人正是此前不久運送來三萬斛大米的韓滉。

韓滉是李隆基時期宰相韓休的兒子,少年好學,性格精明強幹,因為父親的緣故沒有經過科舉考試便進入仕途,由於名聲頗好,很多藩鎮屢次聘請他擔任幕僚。李豫當政時期韓滉由地方官躋身中央官職,歷任吏部員外郎、給事中、尚書右丞等職。

大歷六年(771年),韓滉出任戶部侍郎、判度支之職,他在這個職務上的表現,既讓他作為理財家而聲名鵲起,同樣也暴露出他性格上的弱點。

據《舊唐書•韓滉傳》記載,韓滉在職位上對下屬約束極嚴,不允許有絲毫的欺詐和瀆職行為發生。雖然他掌管度支事務,但對手下卻極為苛刻,不僅不給予恩惠,反而在處理政務時,往往將手下的一些小過失說成是原則性的大錯誤,這讓很多人對他產生了怨恨。

由於韓滉樹敵過多,以至於在大歷十二年(777年)因為關中的水災檢核不實問題,遭到了諸多同僚的彈劾,被排擠出朝廷外調為蘇州刺史,不久又轉任潤州刺史兼鎮海軍節度使。

韓滉雖然被排擠出朝廷,但對大唐的忠心並沒有改變。涇原兵變李適倉皇出逃,韓滉在自己的轄區內努力訓練軍隊保境安民,使朝廷的財賦之區在動蕩中依舊保證安寧,從整個戰略角度來看,這無疑對大唐危而復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更何況那三萬斛大米讓李適猶如重新找到了生路。

由於韓滉表現出色,貞元元年(785年)正月,李適任命韓滉兼任江淮轉運使,韓滉由此掌握了轉運江淮物資的大權。但就在這個時候,崔造卻偏偏提出了財政體制改革的建議,這當然讓性格本就剛烈的韓滉十分不滿,而且從利益角度而言,韓滉也必須堅決反對。所以他對崔造提出的新型財政管理體制發難,不能不引起朝廷上下的震動。

韓滉很精明,他沒有將攻擊的矛頭指向宰相崔造,而是指向主持鹽鐵事務的戶部侍郎元琇。元琇為了解決京城貨幣流通缺乏、物價昂貴的問題,準備從江淮一帶收集現錢四十萬貫,並委派韓滉轉運至關中,韓滉就是利用這樣一個機會開始發難。

韓滉上疏李適說從江淮運送一千錢到京城,運費需要一萬錢,國家不僅沒有賺錢,反而損失了很多。李適由此召問元琇事情的來龍去脈,元琇立即解釋說一千錢的重量相當於一鬥米,從江淮運到京城的運費只需要三百錢。

對於如此專業的問題,皇帝李適只能聽信大臣的匯報。於是他下令催促韓滉立即運錢到京城,沒想到韓滉找出一系列理由推諉不執行,搞得李適也是無可奈何。

事實上無論是李適還是崔造都忽略了一點,那就是由於鹽鐵轉運諸使主掌財政自安史之亂以來已成慣例,成為帝國財政體制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沒有這些人的支持,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

韓滉不過是其中的代表!

由於韓滉這樣的鹽鐵轉運使的抵制,崔造的改革形成一紙空文。反觀韓滉卻從江淮源源不斷運來糧食,即使皇帝李適再有理想和魄力,也必須首先要填飽肚子,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崔造的改革逐漸被廢止。

崔造就這樣在郁悶之中一病不起,與他這邊逐漸消沉相比,韓滉那邊可謂是一帆風順。貞元二年(786年)十一月,李適將韓滉從江淮調到京城,正式以宰相身份參與朝廷事務決策。十二月二日,李適下令以韓滉兼任度支、諸道鹽鐵轉運使之職,事實上這標志著李適徹底否定了崔造的改革。

但韓滉並不準備就此罷休,為了打擊報復崔造,他上疏李適請求罷免崔造和元琇的職務,認為如果留他們在京城,早晚有一天他們會報復自己,李適不得已將兩個人貶出京城。

朝廷中沒有了崔造,韓滉等於掃除了自己面前的障礙,於是他開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大刀闊斧地施政。雖然性格剛烈,但韓滉最擅長的就是發現和使用人才,早在江淮地區任職時,韓滉所征辟的幕僚都能讓他們發揮出最大的潛能,可是就在他剛剛準備招募人才時,韓滉突然病逝,此時距離他來到長安僅僅兩個月的時間。

韓滉的突然去世,使他沒有機會發揮才能,在崔造之後進一步解決帝國的財政問題。而繼任宰相張延賞雖然頗有才幹,但因為在吐蕃入侵時,力主與吐蕃修好,結果遭到吐蕃人反水而引咎辭職,未能在財政問題上有更多的表現。

可以說自平定藩鎮以來,李適意圖重振帝國的財政,其主觀意識是好的,但他的性格造就了他不能長期信任一個人,崔造的結局就是最好的證明。即使韓滉沒有去世,其最終的結果也未必能好到哪去,不過李適是不會意識到自己猜忌的性格才是造成改革失敗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