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鷹擊長空 第一百二十六章 順水人情(第3/4頁)

李維正從他的眼中便知道呂思遠動心了,他微微一笑,給他吃下了最後的定心之丸,“如果呂兄不嫌山東貧瘠,不妨就躲在我的地盤去,我會照顧你。”

呂思遠呆呆地望著墻角發怔,盡管他也有了離開錦衣衛的意向,但事情來得太突然,他需要時間考慮,過了一會兒,呂思遠才嘆了口氣道:“這件事讓我好好想一想。”

頓一下,他又道:“不過李大人可以放心,羅子齊的事情我絕對不會插手。”

……

當天晚上,呂思遠給蔣瓛留了一封信,信中他對自己離開原因含糊其詞,但他也暗示了蔣瓛,要提防監察院插手秦王案,隨即一家人悄悄離開京城,不知所蹤。

……

除夕的夜幕漸漸籠罩了京城,大街小巷的爆竹聲此起彼伏,飯菜香氣飄蕩,家家戶戶燈火通明,笑聲不絕,已開始了一年中最令人期待的時刻,除夕團圓之宴。

但皇宮內卻冷冷清清,絲毫感受不到除夕的熱鬧和喜慶,朱元璋仿佛沒有過年的意識,他還和平常一樣在禦書房中批閱奏折,晚飯已經簡單吃過,禦案上已經堆起了高高的奏折,雖比平常少一點點,但數量依舊很多,這又將是個不眠之夜了,這也難怪,在朱元璋眼中大明江山就是一個大家,子民們要過年過節他不反對,但作為家長,他需要將家裏的事情處理完結才有歇息的時候,只是家裏的事情一直就是這麽多,這也注定了他永遠沒有歇息的時候,尤其是年底,他要接見屬國的覲見,要舉行各種重大儀式,還要考慮明年的諸項大事安排,因此更加朝務繁重。

此刻,朱元璋在考慮一項對北元的重大戰略方案,重建東勝衛和大同諸衛,洪武六年,朱元璋意識到北元非一日可滅,遂改變對元策略,以防禦為主,弘州、蔚州、定、安、武、朔、天城、白登、東勝、豐、雲內等屢受北元侵襲的州郡,邊民一概內遷,東勝五衛也隨之撤離。

但經過洪武二十一年的捕魚兒海之戰和今年的殲滅戰,北元的殘余勢力已經處於崩潰邊緣,從得到的情報來看,北元內部明顯出現了分裂跡象,兩個大部落瓦剌和韃靼因內部權力之爭發生了對立,北元極可能一份為二,在這種情況下,大明就不能急於對北元大舉用兵,以免北元在大軍壓境下重新團結,而是應靜觀其變,等待北元分裂,同時應利用這個機會清剿大明邊境附近的殘余勢力,並鞏固大明防禦,現在無疑就是重建東勝衛和大同衛的最好契機。

在朱元璋的計劃中東勝建五衛,大同以東建五衛、以西建六衛,這樣一共新建十六衛,按平均五千人一衛來算,也就是九萬軍戶,連同他們的家屬,這就是五六十萬人的規模,但讓朱元璋為難的是各邊軍並無多余的兵力,東勝和大同諸衛不可能平空而出,只能從內地遷移軍戶,朱元璋為此事已經考慮了整整兩天,他最終決定從山西各州府民籍中以四戶選一戶改為軍籍,調赴東勝州和大同州重建防禦體系,包括糧食、牲畜和大量築城物資的調集等等也一並進行。

這樣一來,東勝衛和大同衛將起到屏障河套腹地的作用,東連宣府、開平,西與寧夏遙相呼應,‘自遼以西,數千裏聲勢聯絡’,這是一個極其關鍵的戰略決策。

但這也是一個涉及一省數十萬人的大事情,使朱元璋背著手站在山西地圖前久久不語,糧食、後勤、築城等等因素他都得考慮周全。

朱元璋不由嘆了口氣,讓他擔憂的不是民力問題,而是大明的財政,盡管新十六衛可以以屯田方式自給,但早期的遷移和築城費用都得由財政負擔,還有山西稅收相應會減少,這一增一減就使得剛剛收支平衡的財政又將出現入不敷出的局面,錢糧不足,這是讓朱元璋操心了二十幾年的老問題,盡管年年開墾荒地,但仍趕不上人口的增長,還有就是寶鈔的貶值,據說江浙一帶的寶鈔已經貶到十貫才抵一兩銀,民間買賣根本就不認寶鈔而只認白銀,不管他怎樣下旨嚴禁都無濟於事,民不畏死,奈之如何?其實朱元璋也知道問題出在哪裏,在於他無節制的發行寶鈔,他心裏當然明白,可他又能怎麽樣?他要和北元作戰、他要修建長城,就算士兵不需朝廷養活,但他們的盔甲、馬匹、器械呢?還有民夫調集,哪一樣不需要錢糧,他以身作則,對自己已經節儉得不能再節儉了,但朝廷每年收入的錢糧仍遠遠不夠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他總不能再興大獄收刮民間富戶吧!

正因為這個原因,他才在年中時放寬了對商賈的限制,期盼以此能增加稅收,朱元璋不由又想起了次子秦王的三十萬兩白銀,以三萬兩黃金就從日本換來三十萬白銀,這中間利潤之厚讓他也不禁為之瞠目,他也為之動心了,所以他才決定將庫存的舊裝備借高麗之名賣給日本南朝,以延長日本南北朝的對峙,並獲得日本的銀子,只可恨倭寇和日本地方軍閥的襲擾,使他的計劃至今沒有能夠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