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公元1592年,亞洲命運的十字路口(第3/3頁)

在澳門、長崎和菲律賓,葡萄牙與西班牙商人、傳教士們盡可能保持著冷漠的中立,他們知道,接下去顯然是一場規模龐大的國際戰爭,因此他們小聲談論著東亞局勢,並商量看能從中得到什麽利益。

在這一個同心圓裏,國家戰略的意義已然凸顯。

對日本來說,這是一次傾國之征;對朝鮮來說,這是一次亡國和復國之戰。而對於大明帝國,此刻這只是一次宣威於海外、為了證明天朝凜然不可侵犯的體面之戰,一次在域外的局部戰役,而已。先期渡江的千人部隊,代表的是帝國堅定的態度,還沒有太多其他實際意義。

這三個同心圓環環相扣,共享同一個軸心。整個遼東與朝鮮半島、整個中華帝國,乃至整個東亞都圍繞著這一次小小的渡江行動而開始加速轉動起來。地緣政治震蕩出層層漣漪,埋下各種各樣的因果,促使舊的政治板塊應力達到了一個巔峰,以這個節點為標志,劇烈地碰撞,釋放出驚人的能量;與此同時,新的歷史張力也在變動中悄然醞釀,為下一個百年蓄積力量。

總之,在一五九二年的六月,這個尋常而又不尋常的時間節點,就象是一個十字路口。各方勢力之前微妙的動態平衡,被明軍一次渡江行動小小地擾動了一下,旋即這種震蕩很快被傳遞、放大,最後化作一股巨大的洪流,把所有參與者都裹入其中,向著十字路口的一個方向一起奔流而去。

壬辰年六月十七日,大明正式開始介入朝鮮戰爭。明軍參將戴朝弁、遊擊史儒率部渡過鴨綠江,進赴義州。這是三個同心圓彼此碰撞而迸發出的第一朵火花。

調完焦距之後,我們還得把時間的指針再往回撥到前一年,才能明白這其中代表的全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