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上) 第十五章 只想和你談談心(第3/5頁)

小西行長挺著急,有點扭捏地說:“平安道是我的防區,我能作主。可是朝鮮其他諸道都有別的大將鎮守,他們可不聽我的。” 這一句話正中沈惟敬下懷:“說來說去,這兩個條件你既然作不了主,那麽趕緊回去稟報上峰吧。等貴方計議定下來咱們再談。”一句話,把皮球踢了回去。

小西行長要回報在漢城的宇喜多秀家和長老團,然後漢城方面要回報在名護屋的秀吉,這一折一返,至少一個月時間。有這一個月時間,大明軍隊基本可以作好準備了——最絕的是,沈惟敬還讓小西行長等人覺得,拖延談判的責任不是大明方,而是日方。

沈惟敬看到自己拖延時間的目的達到了,決定見好就收,不要把日本人逼得太緊。於是雙方各退了一步,心懷愧疚的小西行長決定先把平壤城交還給大明,日軍退到大同江以東,其他條款等稟明了秀吉再說;而大度的沈惟敬則慷慨地表示,他會先說服朝廷把冊封秀吉的事辦了,以表示誠意。

最後主賓雙方約定,在萬歷二十一年的一月七日,大明朝廷特使會在平壤以北的肅寧館恭候,與日軍交接。當小西行長問他朝廷特使會派誰來,沈惟敬的回答充滿了黑色幽默,極具喜劇色彩,他正色答道:“李如松。”

他這個回答基本是誠實的,沒有完全說謊。後來李如松確實在一月來到了肅寧館,只不過帶來的不是冊封儀仗,而是數萬兵馬與各式大炮而已。

於是,第二次中日談判便在友好熱烈的氣氛下勝利結束。沈惟敬離開,並在十二月三日返回義州。朝鮮君臣正在惶恐不安,看他回來了,拽住死命問他到底談的怎麽樣,大明到底出兵不出兵。沈惟敬給問煩了,嚷了一句:“我接到的命令就是談判,其他的事別問我,問宋應昌去!”然後轉身離開。

他這一句話,讓朝鮮人更害怕了。他們看到大明在遼東按兵不動,生怕這次談判是玩真的,真把大同江以南割給日本,都心慌不已。李昖也不想想,大軍都集結了,怎麽可能不打呢?

這一堆糊塗君臣這也不是第一次犯渾了。他們跟日本人打了一年仗,連敵人到底有多少人都不知道,有的猜是八萬,有的猜是三十二萬,甚至還有人猜平壤城裏只有九百人。如此懵懂之人,既不懂兵法,也不明形勢,指望他們理性理解大明的布局用心,難度實在太大,以至連江湖騙子兼話癆沈惟敬同志都不想再跟他們廢話了。

李昖跟手底下人商量了一通,覺得這樣下去不行,沒被日本人殺死,也得被自己嚇死。還是得問問上頭意思。工曹判書韓應寅以前出使過大明,有豐富的辯誣經驗,李昖便指派他前往遼東去見宋應昌,問個究竟。

韓應寅找到宋應昌的衙門,強烈要求面談。宋應昌一臉無奈,自從他入鎮遼東以來,朝鮮人天天要求見面,書信寫了一封又一封,怎麽說他們都不信,不說他們又驚恐萬分,實在太難伺候了。於是他對韓應寅說我車軲轆話說了許多遍,信裏也都不厭其煩地寫明白了,你回去吧。明天我先派五千人馬渡江,一半進駐定州,一半進駐義州,這總行了吧?

韓應寅問大軍啥時候動?宋應昌回答說我就是個經略,主力移動要等李總兵來。也就這四、五天時間了。這個月肯定能出動,我求求你,就別問了行麽?

韓應寅還死皮賴臉不肯走,最後提了一句沈遊擊去平壤談判這事您知道麽……宋應昌一聽,臉色一變,狠狠瞪了他一眼:“這不是你該問的事!”又補了一句:“我奉命討伐倭寇,其他的事都不清楚。”

得感謝朝鮮人留下的《李朝實錄》,留下了這些對話細節,讓我們可以充分體會到當時幾位對話者的心境。

韓應寅是焦慮、痛苦以及小無賴;而宋應昌則是無奈中帶著一絲不耐煩,還有幾分警惕。

宋應昌從來沒喜歡過沈惟敬——不獨是他,所有人都沒喜歡過這個誇誇其談的騙子。

大明官場有自己的一套內在規則,文武官員升遷拔擢都有規矩依循——而沈惟敬本是市井無賴,沒有任何功名在身,而且寸功未立,就這麽赤手空拳闖進官僚體系,作為秩序破壞者出現、他得授遊擊將軍之職也還罷了,居然還作為一國使者,代表大明與他國折樽沖俎,這實在是難以接受。在中國史料裏對這個人的描述殊無好話,也是這樣一種情緒的表現。

石星怎麽想不知道,其他官員一提起這個人,可都是面上無光,覺得自己“被代表”了。

而且沈惟敬從事的工作,在大明官員看來並不光彩。和談這種事太丟人了,就算是為了拖延時間的假和談,若公開出來也會被那些言官彈劾,惹出大麻煩。因此,沈惟敬的和談行動只在一些高層官員中流傳,下層官員與軍官都未曾予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