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下) 第五章 追擊(第2/5頁)

負責接待的小西行長看到沈惟敬真把謝用梓、徐一貫兩位天使帶來了,大喜過望,心想總算能夠給秀吉大人一個交代了。他沒有耽擱,立刻派人把他們護送到釜山港,謝、徐兩位將在這裏登船,經對馬島換船,前往名護屋。而沈惟敬則要留在釜山,擔任居中聯絡以及人質的重任。

既然大明已經如約派出了使節,那麽按照約定,該輪到日方退出漢城,以示誠意了。

日本人辦事痛快,二話不說,拎起行李就走了。四月十八日,日軍主力正式退出了漢城,朝著朝鮮東部沿海撤退——倒不是日軍有多麽守信,實在是因為他們已經受夠了在漢城的艱苦生活,巴不得早一天離開。

日軍離開漢城以後,先疾行了兩日,然後每日走三、四十裏。

日、明兩軍在這之前已經開展了相當密集的聯絡,對彼此的動靜都了如指掌。日軍這邊一撤,明軍便立刻覺察到了。日軍十八日開始離開漢城,李如松在平壤也同時出發,十九日率軍抵達開城附近的東坡驛,次日馬不停蹄跑了一天,趕在日落前進入了已經空無一人的漢城。柳成龍、金命元以及朝鮮軍隊緊隨其後。

萬歷二十一年四月二十日,漢城在淪陷了近一年時間後,再度回到明、朝聯軍手中。

在淪陷之前,漢城是朝鮮半島最大的城市,富庶繁華,比之中華雖略有不足,但已勝過日本同時代絕大多數城市。可當明、朝聯軍進入漢城之後,他們看到的,卻是一座人間地獄。

此時漢城殘留的居民,已經寥寥無幾,整座城市有如空城鬼域。城內大部分建築——包括宗廟、鐘樓、各司館學——都被焚蕩一空,只留下斷垣殘壁。少數一些幸存者個個面黃肌瘦,好似孤魂野鬼在街上遊蕩。街上到處都是橫七豎八的屍體,在四月的陽光照射之下,這些屍體被曬著腐爛爆裂開來,散發出屍臭的味道,彌漫在整個城市裏。整個漢城變成了一座巨大的停屍間,只有幾個平安道僧人在默默地收拾著屍骸,擡去城東的大坑裏埋葬。

不知道占領軍要懷著多大的惡意,才能將這麽一座繁華都市糟蹋成這一副樣子。從日本人對漢城的殘暴行徑來看,他們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該如何去消化一個占領區並實施有效統治,完全是憑借野獸的貪欲行事。在已經確立了“八道國割”的殖民地化方針之下,還像一群遊牧民族一樣燒殺搶掠,毫無顧忌,只能說這些人的腦子裏,除了殺戮以外什麽都沒有。

當然,我們也無法苛責這些禽獸,畢竟在幾百年後,這些禽獸的後代仍舊沒從老祖宗那裏學到哪怕一點點教訓。

柳成龍和金命元等人進城以後,被眼前的慘狀震驚了。他們滾落下馬,在宗廟廢墟之前痛哭流涕,亡國的恥辱讓這些朝鮮大臣痛徹心肺。柳成龍忽然想到,數年之前,曾經有一懂風水的人告訴他,在漢城上空觀測到一次熒惑犯積屍氣,這次大亂的預兆。熒惑指火星,被人當成災異之象;積屍氣是位於巨蟹星座中的一個疏散星團,古人因其形體晦暗不明,又屬於二十八星宿中的鬼宿,便把它稱為積屍氣。熒惑犯積屍氣被認為是大兇之兆。

柳成龍等人哭完以後,聯袂去找李如松。李如松此時把行營紮在了一處公主宅邸,這是漢城留存不多的幾棟完整建築。柳成龍等人見到李如松,跪倒了一片,對他說日本人剛剛退兵不久,應該還沒走遠,應該立刻追擊,宜將剩勇追窮寇。

李如松其實一點都不想追擊,漢城已經到手,和議使者也在路上,如果這時候明軍銜尾追擊,搞不好會被日本人扣一個“破壞議和”的大帽子,宋應昌與袁黃那些家夥一定會借機彈劾自己。

但他入城的時候也看到了漢城的慘狀,此時看著這一群眼睛都哭紅了的朝鮮大臣,他不敢像平時一樣隨意找個理由就打發了。李如松趕緊把柳成龍扶起來,溫言說道:“我是很想追擊,可是漢江上現在沒有船呐。”

柳成龍趕緊說這事交給我們去辦,您就放心吧,李如松點點頭,說了一句:“很好,就這麽辦吧。”

李如松心裏有他的盤算:日軍撤退時一定把舟船都帶走了,兩三天內朝鮮人斷然組織不出大船隊,這樣不追擊的責任便不必算到他頭上了。

沒想到柳成龍運氣極好,他當天就離開漢城,沿著漢江一路搜羅,恰好碰到京畿右監司成泳水使李蘋。李蘋一直活躍在漢江之上,上個月的幸州大戰,還是他從水路給權慄送去大量補給。

柳成龍從李蘋這裏弄到了八十多條船,高高興興回到漢城,跟李如松報功。李如松一聽,大為後悔之前把話說得太滿,又不好耍賴,只得派了李如柏帶上一萬人作為先鋒,前往漢江江畔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