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下) 第五章 追擊(第4/5頁)

這樣的仗沒法打,日軍直接士氣崩潰,連夜撤出大邱,明軍兵不血刃地攻入城池。

但劉綎走到大邱,也走不動了。隨後而至的李如松大軍趕到以後,怪聲怪氣地問他怎麽不繼續往前打了,劉綎往朝鮮沿岸一指,說怎麽打?

李如松雖然不是真想繼續打,但他一看之下,還是猛地倒抽了一大口涼氣。

他們看到的,是一片黑壓壓的城堡。

原來日本人以釜山為中心,從蔚山、西生浦到東萊、金海、熊川、巨濟島之間修了一連串的城堡,這些城堡首尾相連,都修在險要之處,光大城便足有十六座,小城壘無數,而且規格都按照日本城堡標準修建,十分堅固,

這些城堡選址選得相當有深意。從釜山進入朝鮮內陸,一共只有三條路,一條走蔚山,一條走東萊,一條走金海,再加上沿海的熊川、巨濟兩處水路咽喉,構成了釜山的水陸交通網。在這些樞紐要地建起城堡,等於是給釜山港修起一條外部的立體防線,退可以固守待援,進可以隨時展開反攻。

日本人把態度擺的很明白了,大邱是我們退卻的底線,我們不能再退了,無論如何要保住釜山這個登陸場。只要釜山港還在,即使全軍撤回日本,還有機會打回來。

修建倭城的決策,從壬辰年的七月份就開始執行了。那時候李舜臣正活躍得不像話,日本海路幾乎為之斷絕,日本水軍束手無策。

秀吉深刻地感覺到了朝鮮水軍的威脅,便下達了一道築城令,在釜山港以及周圍的加德島、巨濟島、椎木島、陸上岬角以及周邊地區修築十一座本城和七座支城,試圖希望借此來鉗制李舜臣對陸上的騷擾。後來這個計劃被調整了一下,把釜山周圍的交通要道——比如西生浦、機張、東萊、蔚山——也都納入規劃之列,最後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日本在那個時期有兩項技術走在東亞前列,一項是鐵炮制造,還有一項就是築城術。漫長的戰國戰爭,促使日本走上一條軍事化的築城路線。日式城堡以天守閣、櫓、門、曲輪、土壘等一系列防禦設施組成,每一處細節都體現出防守最大化的心思。

以西生浦的倭城為例。這座城堡修在了蔚山灣附近的山頂上,下面圍了三道石垣圍墻,墻高六米,且都是反向傾斜。外圍還有壕溝。在每一道圍墻後的丸城內,都有大量的射擊孔,可以居高臨下對圍城之敵進行攻擊。而敵人卻無法直接接觸城堡,只能按照曲裏拐彎的圍墻通道艱苦地前進。易守難攻。

負責修建這些倭城的,都是各個軍團抽調出來的工匠——尤其是第二軍團。別看加藤清正是員勇將,他實際上對築城也頗有一手,曾經一手設計了號稱天下三大名城之一的熊本城。這一次在釜山修建倭城,加藤清正作為駐朝日軍中唯一的高級工程師,花了不少心思。

日軍撤退到釜山防禦體系以後,分頭駐紮在各地的城堡裏。加藤清正守在北線的蔚山、西生浦;小西行長駐留釜山附近的熊川;小早川隆景駐在巨濟島,其他將領按照順序駐紮在其他倭城內。

面對日軍的嚴陣以待,明軍停止了前進。李如松和劉綎從來沒看到過這樣的城堡,但他們都不是傻瓜,一眼便能估計出,明軍要攻克這些城堡需要付出多少的傷亡。

此時明軍的一線兵力不過五萬出頭,且除了川軍以外,都已經師老兵疲,尤其是遼東軍團,戰馬損失八九成,人也被餓得皮包骨頭。以這樣的狀態和不占優勢的兵力去跟日軍一個城一個城地打攻城戰,無異於自殺。

更麻煩的是,隨著日軍大踏步後退與明、朝聯軍的大踏步前進,雙方的補給優劣也悄然發生了轉換。明軍的補給線被拉扯得更長,轉運起來更加艱苦;而日軍背靠大海,距離對馬島非常近,只要李舜臣不出來搗亂,侵朝軍團的補給便可以源源不斷地從海上運過來。

針對日軍的這種防守態勢,明軍決定暫緩進攻,作出了人盯人式的戰略部署:吳惟忠屯兵善山鳳溪縣、駱尚志、王必迪、宋大斌所部進駐慶州、南原,監視蔚山的加藤清正;遼東軍李寧、祖承訓、葛逢夏駐屯慶尚南道的居昌,坐扼守東江上遊;劉綎所部則去了星州,坐鎮八莒縣。這個兵力部署,恰好坐落在日軍當初三路並進的路線之上,這給日本人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息:“我打不進去,你也別想再打出來。”

朝鮮人這次倒表現不錯,沒再嚷嚷著讓明軍繼續進攻——他們正忙著收復南部四道的土地。這四道土地被日本人蹂躪了一年多,已經慘得不成樣子,無論是收攏流民還是重開耕種,都有大把工作要做。朝鮮國王李昖一聲令下,整個小朝廷的官員都被分派到各地去安撫民心,不少人被累得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