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下) 第十六章 蔚山血戰(上)(第2/7頁)

在這個時候,大明朝廷開始有了議論,說日本人狼狽逃回沿海,膽氣已落,邢玠、楊鎬、麻貴幾個人非但不奮勇殺敵,反而頓兵不前,是不是有什麽別的心思?這個指控太嚴重了,就算只是言官胡說八道,也把前線的幾位大佬驚出一身汗。

萬歷皇也有點不耐煩了。在萬歷二十七年,播州楊應龍的叛亂越演越烈,貴州巡撫江東之令都司楊國柱進剿不利被殺,川貴震動。朝廷急於結束在朝鮮的戰事,好騰出手來處理播州的事。

在這些或明或暗的壓力之下,邢玠在十一月十日下了一道命令,聯軍三道進剿,開始反攻。為了鼓舞士氣,邢玠親身入朝,在十一月二十九日抵達漢城。他都到了漢城,逼著楊鎬和麻貴往前線移動。

當時日軍在沿海修了一圈倭城,如同一串珍珠散落在慶尚海灘,十幾萬人駐屯。明軍一共只有四萬人,加上朝鮮軍也不過六萬到七萬人,無法面面俱到,只能選擇一個重點方向進行打擊。

經過反復討論,他們選擇了一個看似最不可能的目標——蔚山城。

蔚山城位於慶尚道最東側、釜山東北方向,漢城在最西側,兩邊直線距離是所有倭城最遠的。挑這麽一個地方,從軍事角度來說,似乎有些不合常理。

戰爭理論告訴我們,軍事永遠不能脫離政治而存在,必須服務於政治目的。

蔚山城不是個好選擇,可是蔚山城裏有一員武將,叫做加藤清正。

大明最熟悉的日本武將,是小西行長;而朝鮮最熟悉的日本武將,則是加藤清正。他們跟加藤的仇,可以說是罄竹難書。李舜臣功勞大不大?就因為沾了加藤清正的事,被一捋到底——加藤清正簡直就是朝鮮的一根高壓線,誰提跟誰急。

如果能夠一舉攻破蔚山城,殺死加藤清正,那將是煊赫的一場大勝。日軍甚至會因此而士氣喪盡,自動撤退。提前結束戰爭的誘惑,明軍非常有興趣。於是兩邊一拍即合,開始緊鑼密鼓地籌謀進攻。

明軍分成三路大軍。左路是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梅,中路是高策,右路是李芳春。左右兩路將在麻貴、楊鎬的帶領下,從忠州附近的鳥嶺進入慶尚道,沿安東、慶州走一條斜線,劍指東南蔚山。而中路軍則前抵宜寧,既可以策應主攻部隊,又可以防止全羅道的日軍趕來赴援。他們還抽調了董正誼和一千五百名明軍,與朝鮮地方部隊混編,南下南原,吸引順天小西行長的注意力。

與此同時,權僳也糾合朝鮮精銳高彥伯、鄭起龍、金應瑞等部向蔚山趨動,以配合明軍。

十二月初四,援朝三巨頭齊聚漢城,搞了一次盛大的祭天儀式。邢玠親自登壇祭告天地,誓戒官兵。祭旗的時候,火器一字排開,萬炮齊鳴,場面極之宏大。旁觀的朝鮮軍民都異常自豪,覺得這麽牛逼的軍隊,看來可以徹底把倭寇趕下海了。

祭告完天地,在十二月初八,明軍正式開始出發。臨走之前,朝鮮國王李昖表示要親自送楊經略出征。楊鎬欣然從命。兩個人騎馬並排出了漢城,正說著話,楊鎬忽然離開大路,從一條險要小路躍馬疾馳,李昖不甘示弱,緊緊跟在後面,身後的隨從與大臣不知所措,都追不上去。兩個人你追我趕跑了一段,楊鎬忽然回頭笑道:“王可與共事矣。”

告別了惺惺相惜的李昖,明軍四萬四千八百人耀武揚威地越過鳥嶺,並於兩日後抵達山腳下的聞慶縣城。這裏是壬辰戰爭時,小西行長與加藤清正急速狂飆的第一階段終點。

在這裏,麻貴對權僳提了一個要求,要求他派遣朝鮮水師到蔚山附近海域配合。

這個要求提的很奇怪。那時候李舜臣的艦隊雖然略有恢復,但要繞過順天、巨濟、釜山幾個港口重鎮去襲擊位於東側的蔚山,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件事麻貴可能不清楚,但權僳應該知道。可權僳半點猶豫都沒有,一口答應了。

這件事最早被記載在李恒福寫的《白沙集》裏,後來被《再造藩邦志》所引用,其他史料裏都未有提及,反倒是中國史料《皇明實記》裏提了一句“我師陸路粗備,獨水兵屢檄不至”。

所以真相可能是麻貴提出水師配合的要求,權僳明知道不太可能實現,但為了不讓明軍打消進攻蔚山的念頭,只得硬著頭皮答應下來。答應歸答應,做不到歸做不到。縱觀蔚山之戰全程,沒有看到半點朝鮮水軍助戰的記錄,權僳肯定是食言了。李恒福為尊者諱,就在史料裏做了一些曲筆,把一個硬著頭皮拍胸脯的老將軍塑造成了一個熱切配合明軍戰鬥的大將。

得到了權僳的保證以後,楊鎬與麻貴帶著大軍繼續南下,於十二月十八日抵達義州。楊鎬找來接伴使李德馨,說我們大明雖然擅於查探,可這裏畢竟是朝鮮人的地頭,不如你找幾個本地人跟隨我軍斥候,前去偵查。李德馨一拍大腿,說我手底下有一個降倭,叫做呂余文,土生土長的日本鬼子,腦子好使,只要您能多給點銀子,派他化妝回日本人潛入蔚山,豈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