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下) 第二十章 大明第一間諜(第4/4頁)

那麽萬歷二十一年八月到底發生了什麽?

秀吉老年得子秀賴,欣喜若狂,下達了撤軍的命令,日軍主力開始從朝鮮按部就班地渡海回國。大明朝廷認為這是日本讓步的跡象,允許日本派去中國的使節內藤如安從漢城向遼東挪動。小西行長與沈惟敬的騙局,剛剛進展得如火如荼。

由此可見,許儀後的洞察力十分驚人,他敏銳地預見到秀吉得子與日軍撤退之間的必然聯系,特意安排了朝鮮俘虜回國,希望大明能夠提前對日軍這一動向有所準備。

雖然他傳遞的這份情報送到大明時,已經過時了,但許儀後這無時無刻不強烈躍動著的愛國之心,實在值得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贊嘆。

我們還應該注意到一個小細節。許儀後抵達朝鮮之後,能夠把密信送到宋應昌手裏;回到日本以後,他居然還有能力把吳景禧弄回朝鮮,制造機會讓他逃回李朝。如果沒有軍中的有力人物幫忙,光靠他一個禦用醫生,是很難做到的。

雖然沒有任何史料提及,但我猜這位軍中有力人物,就是郭國安。只有這兩個人通力合作,才能如此順暢地把情報乃至活人送進送出。

郭國安這個人,一再進入我們的視線,可每一次都顯得模糊不清。他總是站在許儀後、史世用等人背後,默不做聲,必須要用大量資料去旁證,才能勉強覺察到他泛起的余光。我們不知道他的出身經歷,不知道他的相貌性格,不知道他的日文名,不知道他在島津家軍隊中的地位——他無時無刻都藏身陰影,若隱若現。我們知道的,只是他仍舊熱愛著自己的祖國,仍舊渴望讓祖國知道他的存在,所以才會在釋放朝鮮女俘的時候,在信中留下自己的姓名。

現在,他終於慢慢從帷幕後來走出來了。

整個大明聽過這個姓名的人極少,不會超過兩位數,而能記住這個姓名並了解其所代表之意義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歸隱田間的朱均旺,一個是錦衣衛的著名特工史世用。郭國安事先並不知道對面的明軍都有什麽人,他只是順手寫下姓名,希望能被故國之人記住一二,並未抱有希望讓明軍認出他是誰。

郭國安萬萬沒想到的是,那個逃亡的朝鮮女人,怎麽會如此湊巧地把自己的姓名,交到了整個大明唯二能夠認出他的人手裏,而那個人恰好又是明軍的前鋒,恰好前來進攻他所在的日軍營寨。這得要多麽巧合才行!

《武備志朝鮮考》在寫到這一段時,形容史世用聽到郭國安名字時的反應用了兩個字:“躍然”。他鄉遇故知的喜悅心情,溢於言表。史世用和郭國安這兩條線,在經歷了四年的分別之後,居然以這種小概率事件的方式交匯在一起。這不得不讓我們感嘆,命運可真是一個奇妙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