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下) 第二十三章 最後的海戰(第3/9頁)

接到情報以後,島津義弘召集立花宗茂、小早川秀包、高橋統增、寺澤高廣等人,說如今明軍三路陸軍都已經跟我們達成了協議,不會影響我們的撤退計劃,惟一沒搞定的就是陳璘、李舜臣的水師。現在咱們應該全軍出動,把小西從光陽灣裏拽出來。

諸將都紛紛稱是,於是島津義弘在十一月十八日下令,全軍放棄泗川倭城,登上船艦,讓老弱病殘先去巨濟,然後主力西進,為小西行長解圍。而董一元一看島津義弘撤了,趕緊點齊兵馬,順順當當地開進了泗川倭城,算是小小地雪恥了一把。

島津義弘的船隊開出去沒多久,碰到了宗義智從南海島也過來助陣,於是兩軍合二為一,朝著順天而去,總兵力達到了五百條船,一萬四千余人。不過這其中的水軍比例不高,大部分是島津家的陸戰精銳。

這支龐大艦隊在嚴木浦稍微停留了片刻,然後沿著光州附近洋面朝著順天而去。他們一出動,就被聯軍水師密布在海面上的偵查艦發現了,朝鮮將領李純信很快把這一動向回報給了聯軍設在左水營的指揮部。

陳璘和李舜臣拉開地圖一看,一致認為島津義弘急於救援小西行長,一定會走南海島與大陸之間狹窄的露梁海峽,那裏將是截擊島津的最好、也是最後的機會。

根據前幾次聯軍海戰的表現,陳、李發現了一個問題,把明軍和朝鮮軍混編在一起的效果不好,兩軍各自有各自的戰法與習慣,混在一齊束手束腳,都施展不開。大敵當前,兩位指揮官不約而同地建議把明、朝軍隊分開編列。

經過商議,聯軍被分成左、右兩協:左協由陳璘親自統帥的明軍,貼大陸海岸線東行,藏於昆陽竹島附近,以鄧子龍帶領三艘巨艦為先鋒,陳蠶、季金為第二隊,陳璘自率主力在後;而右協則是李舜臣的朝鮮軍,貼著南海島北側潛伏。兩協如同一把伸向露梁的鉗子,一旦島津義弘從海峽裏露出頭來,立刻就會被這把大鉗子夾得粉碎。

他們還另外派了一支水師監視龜縮在貓島附近的小西行長,避免讓他逃跑。

十八日晚上十一時許,聯軍開始出動。大約在同一時刻,島津義弘也開始乘夜渡過露梁海峽。明、朝、日三國水師,即將開始最後也是最強的碰撞。在出發的路上,李舜臣在船上向天禱告,說如果能幹掉這些倭寇,我死而無憾。剛說完,眼見著一顆流星自天幕墜落。

十九日淩晨兩點左右,島津艦隊大部已經進入露梁以東洋面,靠近南海島觀音浦。明、朝聯軍也已經進入了伏擊位置,蓄勢待發。

聯軍作為前鋒的戰艦,慢慢地朝著日軍船隊漂去,許多士兵站在船舷上,仔細觀望。按照作戰訓令,他們本應該伏身在船舷內側,以防敵人火器攻擊。不過現在是黑天嘛,不用擔心有被發現的危險,指揮官也就沒進行阻止。

水戰最忌諱的,是夜戰;夜戰最忌諱的,是暴露自己的位置。這一天夜裏雖是晴天,月色卻不甚清明,海上視野很差。可當日軍艦隊駛近的時候,聯軍士兵驚愕地發現,眼前出現的,是一排一排緩慢移動的紅點,它們有規律地排列在水面上,有如天上璀璨的星空。再仔細一看,發現這些小紅點,全是日軍鐵炮射擊前點燃的引信。

又隔了一小會兒,無數鐵炮聲在船頭響起,如雨的彈丸噼裏啪啦地向著聯軍的位置射過來。那些原本站在船舷旁的士兵紛紛被擊中,跌落入水中。

聯軍萬萬沒想到,最先動手的,居然是日本人。

島津義弘來自於擁有諸多良港與海外貿易的九州,對水戰自然有自己的一套心得。他早在穿越露梁海峽之前,就已經預料到聯軍必然會在這裏伏下重兵,守株待兔。但這裏是救援小西行長最近的路途,島津義弘明知山有虎,不得不繼續向虎山行。他知道敵人就在附近,於是提高了警惕,像一只受驚的狐狸,不放過任何風吹草動。

一過露梁,島津義弘就覺察到聯軍正在慢慢靠近,他冒著暴露自己艦隊位置的風險,下令全部火槍兵點火瞄準,朝著遠處射擊,果然蒙中了。

槍聲一響,李舜臣和陳璘就知道自己藏不住了,紛紛點燃號炮,開始發動總攻擊。明軍在來朝鮮之前,配備了三艘最新型的樓船,噸位龐大,身軀如山。此時這三條巨艦在副將鄧子龍的帶領下乘風破浪,櫓手們一齊喊著號子劃動大槳,龐大的艦首切開海水,沖在了兩支軍隊的最前方。兩路水師一齊放炮擂鼓,跟在鄧子龍之後向著日軍大艦隊近迫而去。

於是,在十一月十九日的露梁洋面,成千上萬的燈籠、火把、鐵銃火繩與大炮焰口同時升起,原本漆黑如墨的海面陡然被無數火星點燃,將三支艦隊幻化成三條巨大的海龍,互相糾纏在一齊,撕咬、搏鬥,震天的鼓聲,正是它憤怒的龍嗥。此時此景,正像是為整個壬辰戰爭做一個形象的注腳,象征著明、日、朝三個龐然大物在東亞疆域中展開的殊死拼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