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下) 第二十三章 最後的海戰(第4/9頁)

前面說了,十六世紀的海戰,差不多可以被稱為盲戰。水手的視野在黑暗中受到極大限制,即使有間或的火光可以作為參照,但大多數時間還是要靠直覺和運氣來作戰。島津義弘之所以選擇午夜進入戰場,有兩個理由:

第一, 日軍的目標是救出小西行長;聯軍的目標,是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在黑暗的海面,前者的目標更容易達成。這就好像是在一個人在一間沒有光線的屋子裏,你讓他摸到對面的大門再返回,很容易,但你讓他把屋子裏所有散落的玻璃球都搜集全,卻是難上加難。

第二, 日軍的水軍戰法是近身登艦搞白刃戰,他們的鐵炮也需要一個相對比較近的射程;聯軍的戰術卻是靠大口徑火炮遠程殺敵。夜戰中火器不易瞄準,更適合渾水摸魚,顯然對前者更為有利。

基於這兩個理由,島津義弘這才煞費苦心地選擇了深夜進軍,指望把聯軍拖入到一場混戰中來。可三方一開始混戰,島津義弘就發現不對勁了。在黑暗中,他看到日軍船艦一艘接一艘地突然火光沖天,然後畢畢剝剝地沉沒在海中。夜色同樣也限制了島津義弘的視野,讓他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麽,一時間有些不知所措。

其實謎底很簡單:柴薪。

李舜臣和陳璘都是資深的水戰專家,他們不會想不到夜戰的弊端。為了更有效率地進行戰鬥,聯軍在戰船上堆積了大量的柴薪。這些木柴都被截成差不多的長短,枝葉盡量保留,十根或者十五根捆成一束,事先在烈日下暴曬至幹脆。

當兩軍開戰之後,戰船上會有專門的水手負責抱起柴捆,淋上魚油或者麻油。一旦看到有日軍船艦逼近或路過,就把這些柴薪點燃,拋到船上去。這些柴束落到甲板上以後,會開始熊熊燃燒起來,成為一個醒目的標記。運氣好的,甚至可以直接在船上引發大火。

與此同時,附近的聯軍艦炮會對準這些暴露了位置的敵艦,進行進一步打擊。

這種戰法簡單而有效,日軍在這種打擊之下有如無頭蒼蠅一樣亂跑亂撞,慌不擇路,陣形大亂。許多島津家的陸戰精銳,就這麽稀裏糊塗地變成了火炬,隨著自己的戰艦成為水底遊魂。

島津義弘沒想到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他心急如焚,卻無能為力,只得傳令全軍向南移動,試圖脫離混戰。聯軍自然不會輕易放過,無論明軍還是朝鮮軍都拼力死戰,死死地纏住日軍主力。

這一場夜戰一直持續到了淩晨時分,島津義弘才憑借著晨曦那一點點微光把艦隊收攏起來,退避到南海島以東以南海域,一頭鉆進了觀音浦港的海灣區。

觀音浦剛位於南海島的西北角,南海島在這一帶的海岸線突然向內凹陷,形成一個天然良港。島津義弘的艦隊就聚集在這個不大的海灣內,彼此碰撞,擁擠不堪,倉皇如喪家之犬。

雖然身後就是港口,可島津義弘卻不敢登岸。他一登岸,聯軍絕對會把這支水軍吃得一幹二凈,然後悠哉遊哉地翹著二郎腿看著這一萬多沒船的日本人活活餓死在島上。

他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在這裏與聯軍決一死戰。

聯軍經過一夜的大戰,士氣十分高昂。陳璘和李舜臣合兵一處,把觀音浦港門口堵得嚴嚴實實,看著已經成為甕中之鱉的島津義弘。陳璘的意思,既然日軍無路可逃,不妨放緩攻勢,慢慢玩。但李舜臣認為己方士氣正飆升至最高點,可勵而不可泄,應該一鼓作氣,把敵人統統幹掉。

陳璘還沒商量完,李舜臣已經沖了上去。

李舜臣的作戰風格,與李如松十分類似,一字記之曰:“前”。無論是在哪一場戰鬥中,他永遠都是身先士卒,沖在最前頭,這一次也不例外。

晨光之中,只見李舜臣的坐艦一馬當先,像一柄無比鋒利的尖刀殺入敵陣。後頭的朝鮮軍戰艦毫不猶豫地跟進,跟隨著朝鮮水軍最偉大的統帥對浦內的日軍發起了突擊。

日軍現在是不折不扣地背水一戰,絕望讓他們克服了前夜的驚慌,迸發出強大的戰鬥力。而且此時浦內戰船林立,十分擁擠,朝鮮軍無法發揮優勢火力,反而讓日軍有了近身格鬥和施放鐵銃的機會。

於是等到李舜臣的旗艦一沖進來,立刻就被日軍戰艦團團包圍,拼命攻殺。水面空間有限,其他朝鮮戰船很難迅速趕過來援護,只得大聲鼓噪,壯大聲勢。一時間李舜臣四周險象環生,槍聲大作。

陳璘在遠處一看,不由得急紅了眼。他與李舜臣恩若兄弟,怎麽可能坐視不理。陳璘一揮令旗,命令自己的旗艦做為突擊箭頭,殺入浦內去救李舜臣。

他這麽做,倒不完全是因為講義氣。明軍戰艦噸位比朝鮮軍大,比日軍更大,可以靠著強大的慣性撞開日軍船艦,沖入包圍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