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下) 終章 帝國最後的榮耀(第4/6頁)

事實上,明朝真正的毀壞,是壞於明晚期與後金的戰爭以及國內各地的農民起義。尤其是各地農民起義,除極大地破壞了國內財政稅賦收入外,同時也破壞了運輸。像南方向北方及川中向中央政府輸送的大批錢糧物資無法抵達北京,積壓在沿途,致使北京府庫不足用度。再加上遼東與後金連綿不斷的戰爭,極大地消耗了北京儲備的錢糧和各地兵員。這些毀壞,遠遠大於財政一度中興的萬歷朝的各種耗費。

萬歷時期,可以說它在政治上有各種弊端開端之舉,政治影響惡劣。但從財政看,發生於萬歷二十年的朝鮮戰爭開支,對明朝國運和國力的影響並不大。而其他的如萬歷派出的礦稅監對經濟的破壞程度,實際也遠沒文人們描寫的那麽不堪。

明朝清流文人筆記裏充滿派系利益和政治動機的財政描寫,實在不好太當真。

我們現在可以摘掉“財政”這副有色眼鏡,重新審視一下,萬歷朝鮮戰爭的意義,到底何在。

第一個當然是它把朝鮮李朝從亡國的境地解救了出來,輕松地復了國,這對朝鮮李朝自然是大事,但對明朝同樣也是大事。朝鮮作為明朝的附屬國,是明中後期是牽制後金的一個重要存在。這個牽制,一直到明末皇太極發動丙子之役後才逐漸消失。

明軍入朝替李朝復了國,再次確立了明朝是李朝的宗主國,是朝鮮李朝的父母之邦這一大義名分,這對朝鮮李朝朝野的各種影響非常深遠,甚至可以說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首先是朝鮮李朝的第一順位繼承人臨海君李珒及順和君等人,在這次戰爭中被日軍俘虜,因此失去了繼承王位的資格,後來繼位的是宣祖大王庶次子光海君李琿。然而他的繼位,卻因明朝“爭國本”事件的拖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得到明朝的承認。

萬歷二十三年,宣祖大王上表明朝請準封光海君為世子,結果明朝以“繼統大義,長幼定分,不宜僭差”而不準。之後的二十四年、三十三年,朝鮮繼續上表請準冊封光海君為世子,正當“爭國本”風頭上的明朝當然還是不準。因此,光海君對明朝的怨念不是一般二般的大,可以說是肯定心懷怨恨。

萬歷三十四年,宣祖大王的仁穆王後生下了永昌大君,因此李朝內部也出現了和明朝“爭國本”一樣的問題,朝中的北人黨分裂為主張擁立光海君的李爾瞻大北派,及主張擁立嫡子的柳永慶小北派。

萬歷三十六年,宣祖大王病逝。勢大的光海君占據上風嗣位,隨即上表明朝自稱權署國事,請求明朝正式冊封。誰知萬歷帝以其未經批準先斬後奏,是為專擅,便將此事壓了下來。後來因東北女真勢力日大,考慮到要朝鮮牽制女真,最後在十月準了光海君嗣位的請求。

光海君嗣位後,朝中的黨爭並未消除,全盤繼承華夏文化衣缽的朝鮮士人們,和明朝爭國本的士人一樣固執,繼續爭鬥不休。但光海君很強硬,上台後就將仁穆王後給廢了,又把宣祖長子、同母兄臨海君,以及年僅兩歲的宣祖嫡子永昌大君都給殺了。

明天啟三年三月,綾陽君李倧、西人黨李貴等人和南人黨聯手,發動了政變。大北派的李爾瞻、鄭仁弘等人被賜死,二十八歲的綾陽君李倧即位,也就是李朝仁祖大王。光海君被用石灰燒瞎雙目,流放江華島。

對十分重視倫理的明朝來說,這種下克上的宮廷政變是不可接受的,且朝鮮廢黷的是明朝正式承認並冊封的國王,這種行為無疑是大逆不道。消息傳到明朝,當時負責節制朝鮮的登萊巡撫袁可立當即上疏朝廷,聲稱必須對這種目無明朝、以臣篡君的大逆不道行為進行討伐,以振王綱:“即琿果不道,亦宜聽大妃具奏,待中國更置。奚至以臣篡君,以侄廢伯,李倧之心不但無琿,且無中國,所當聲罪致討,以振王綱。”

朝鮮對此大為驚恐,當下又派出外交使團前往登州拜見袁可立進行傳統的“辯誣”行動,希望說服袁可立改變立場,並進而影響明廷對此事的態度。

袁可立此人,應該說是個務實的能吏,對北方女真和朝鮮等勢力很熟悉,如崇禎年致遼東總兵毛文龍死地原因之一的劉興祚叛歸明朝事,就有他的功勞在內。因此當朝鮮職業辯誣使團抵達山東,言辭恭謙地與袁可立進行了長時間勾兌後,出於對北方形勢的務實考慮,袁可立認為既然李倧已經事實上掌握了朝鮮李朝的政權,則此事可以從權,但在大義名分上卻不可讓步。最後他上疏朝廷提出了這樣一個處理意見:“令其退避待罪,朝廷徐頒赦罪之詔,令其祗奉國祀,如國初所以待李成桂者,此又不得已之權也。”

雖然最後李倧如願以償獲得了冊封,但這起事件對朝鮮李朝的影響,一直到清朝還沒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