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復蘇的魂

郭汜實在堪稱是一名勁敵,至少在陳驀看來確實如此。

自古以來,武人的地位一直處在一個相對較低的程度,以至於有些時候同階位官職的武將與文臣在街上碰到,武將甚至要先行將文臣行禮,否則便是不敬、便是失禮,而反過來說,文臣卻趾高氣揚、一臉傲慢地回禮,這種現象看似怪異,但是在大漢卻是屢見不鮮。

但是不得不說,盡管文臣謀士在治理地方、謀劃戰略上確實有著出色的成績,但是真正去履行、去實施這些所制定的計劃的人,仍然是以武人居多,或許正因為如此,才導致天下逐漸照著重文輕武演變,這種現象無論在哪個時代都司空見慣。

曾經,世人用百無一用來形容書生,但即便如此,文人的地位依舊穩如泰山,反而是征戰沙場、用血汗、用性命去搏得勝利的武將地位較低,說句實話,這著實叫人有些費解。

或許,世人仍然混淆著對於武人的概念,所謂的武人,並不說某個人拿著兵器學了幾下招式,就可以自稱武人,要知道文有文學、武有武學,當文人士子在家對窗苦背孔孟之學時,武人亦在磨練著自身的技藝,亦在揮灑著汗水。

是的,你沒有聽錯,文人有傳承,武人亦是如此,並不是說隨隨便便來個人就能自稱武人,但是既然如此,為何會造成眼下天下文學一支獨大的局面呢,其本質無外乎傳承的媒介。

總所周知,士子、學子們所掌握的知識,大多來自於百家書籍,他們可以照著書上所寫的背誦《禮》背誦《儀》,那麽武學呢?

武學究竟以什麽樣的方式來傳承?難道說像陳驀後世所看過的武俠小說那樣,某位高人書寫傳世秘籍?

顯然,這是很不現實的,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說,武人更加在意自身的絕學、不會輕易外傳,正因為如此,才導致了許許多多關於武人的技藝被遺失,退一步說,就算某些技藝或許不曾被淹沒於歷史,但並不是說每一個武人都能有這個運氣習得。

就拿最基礎的【剛體】來說,這是一個能讓武人在混亂的戰場上生存幾率大大增加的技藝,但並不是說所有的武人都掌握著這門技藝,它更多地流傳於北地,比如西涼、司隸、幽州、冀州,隨後才逐漸傳到江南,至於西南遙遠之地,比如說蜀地、南蠻,其地方上的武人掌握剛體的恐怕就少之又少。

再者,同樣屬於基礎招式的【斬鐵】,其最早就僅流傳於河東一帶;還有槍術中比較霸道的招式【橫貫】,其強大的沖擊力甚至能碎裂巨大的巖石,而這個招數最早的發源地就是陳留的夏侯家,據傳是由夏侯家的祖輩夏侯嬰所創;還有流傳於南陽、江東一帶的弓術【穿楊】,以射中百步之外飄曳的楊柳聞名;以及流傳於揚州、徐州一帶拳術中招式【崩勁】,其最早誕生的目的就是為了克制北方以擅長【剛體】聞名的武人。

除此之外,還有許許多多關於武人的技藝,這些技藝遍布於天下各州各縣,卻又不輕易授於他人,這就導致了天下多數的武人相對較為疲軟的尷尬局面。

當然了,如果你有本事在對決的同時吸收並學會對方所使用的招式,那就另當別論,但是事實上,在不懂得原理的情況下想要偷學對方的絕技,這實在是一件非常難的事。

偌大天下,恐怕也只有從後世來到這個時代的陳驀能夠做到這一點,在過去的兩年中,他先後與孫堅、波才、呂布、董卓、張飛等眾多武人交過手,並從中掌握了【剛體】、【斬鐵】、【崩勁】、【附武】,甚至還從孫堅手中領悟到了秘傳於江南的崩勁進階絕招【虎咆】,但是說到底,也僅僅是這一些罷了,甚至說,除了虎咆之外,其他三個都是武學道路中最基礎的東西。

而終於,在繼【剛體】、【斬鐵】、【崩勁】之後,陳驀終於又見識到了武人相對高層次的技藝。

【化氣自愈】和【化血轉氣】!

據說,【化氣自愈】之術最早流傳於函谷關以北一帶,也就是先秦舊址,是道門中一些注重修身養性的煉氣士、煉丹士所創,當時叫做【煉氣回春】,用以保養皮膚、活血化瘀、疏通經脈之用,以達到那些煉氣士與煉丹士心目中追求長壽,而其中最有名的無疑就是先秦時期的彭祖,據說活了八百八十歲,不過考慮到古時大彭氏國實行的[小花甲計歲法]推斷,以六十天為一年算,大概是一百四十六歲。

雖說比起換算之後的年齡在後世看來也不是太驚世駭俗,但是要知道,古人的壽命相對較為短暫,五、六十去世者比比皆是,是故古時流傳著六十年為一甲子的說法,也就是指當時的人能夠活著的時間,換而言之,一百四十六在當時算是極其長壽了,簡直可以說是驚世駭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