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牛羊滿欄(第2/2頁)

看完了徐平養牛羊的地方,有幾個員外便就又動了心,找到徐平商量買收割機的事,讓他把價錢降一降。

徐平如何肯降!這個與其他的農具不同,是真花了他無數心思的。

五十貫錢畢竟不是小數,能買一匹差不多的馬了。徐平雖是花了心思,終究一輛也沒賣出去。

郭咨安慰徐平:“小莊主不用放到心裏去,你再想想,能不能把這機具改成能收稻麥的。如果能收稻麥,我就給你向朝廷上書,每賣出一輛官府補你些錢,你再降降價格,到那時就好賣了。”

徐平愣了一下,聽這意思,這位主簿還要給自己申請農機補貼?這可是個新鮮事,沒想到這些官員還挺時髦的。

其實徐平這個就想得有些差了。在這個時代農業比他的前世重要多了,官府當然會想很多辦法刺激農業的發展。別說農機補貼,就是治理水土也有補貼,推廣良種也有補貼,開墾荒地還有補貼,就是地種得好單產明顯比周圍高了還有補貼呢。

宋朝對農業的稅賦是比較低的,如果只算正稅,差不多是歷代最低的。當然宋朝苛捐雜稅多,但這些苛捐雜稅在北宋時候大多只限一時一地,而且也都有特殊原因,比如川蜀地方統一時的抵抗,攻打太原時的艱難,都曾經帶累周圍地區賦稅增多。但就是把苛捐雜稅算上,宋朝農業賦稅依然不高。

大宋那在中國古代史上空前絕後的中央收入主要來自工商業。這不是說宋朝的工商業是中國古代的最高水平,實際水平未必比明朝更發達。這種收入是因為宋朝政府通過各種行會、各種官辦工商業完全掌控了經濟命脈,從而也控制住了社會財富的再分配,保證了政府的收入來源。官府不與民爭利,這種事情在宋朝是不存在的,與民爭利是大宋朝廷的本能。

而正是因為有這種背景,宋朝對農業的政策還是很優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