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猛虎入狼群(九)(第2/2頁)

消息一出來,大家都熱情高漲,到處都在討論,都在想這事情是個什麽樣子,會給自己帶來什麽改變。結果時間一長,只聽樓梯響就是不見人下來,耐心便會漸漸被磨光,很難再提起興趣來。

天聖九年十一月,右江道地區“括丁法”的施行已到尾聲,交趾與廣源州戰事正酣,徐平正式知會下屬各土官,布告各地,自十二月一日起,左江道全面施行“括丁法”。

為了施行新法的過程中不發生混亂,徐平以提舉左江道溪峒事的名義,命各州、縣、峒主官在十一月二十五日齊聚遷隆峒,徐平將到那裏與眾人商議。

十一月初二,提舉司衙門的後院。

徐平坐在交椅上,看著面前左江地區的地圖沉思。他身前的桌子圍坐著七八人,對著地圖,整理著各種文件。

這就是徐平戰事指揮部的幕僚團,從福建移民和退役廂軍中讀書識字的那人中選拔,徐平一一親自考察過。

從前世帶過來的知識,徐平不相信這個年代的戰爭指揮方式,靠主將和幾個幕僚主觀判斷,腦子一熱就可能決定了大軍的軍事行動。

命令死板,前方將領拿著一道可能他完全不清楚也不同意的軍令,順風順水還好,一遇挫折就束手無策。死按命令軍事行動就進行不下去,臨時變更行動主帥就會把責任推得一幹二凈,前方主將承擔無數風險。

更不要說有的文臣主帥對軍事完全沒有概念,好學前代那種儒帥的高人風範,紙上談兵自以為高明,閉門擬出一道命令來,還要執行將領立下軍令狀。

下令的時候風範十足,戰事不利屁滾尿流。

參謀制度的完善對人類戰爭的影響是革命性的,把軍事行動從玄學變成了科學。雖然看起來差不多,實際上參謀制度與幕僚有根本性的差別,幕僚只是主帥的補充,是主帥多出來的手和腳,參謀則是主帥大腦的一部分。戰前充分收集敵我各方的情報並進行分析,擬出多種行動方案,供主帥選擇。主帥決定行動方案後,把方案詳細分解成行動計劃,並針對各種情況定出預案,不讓參戰人員在戰場上面對突發情況手足無措。

徐平對這一套參謀制度並不了解,但他不相信什麽高人風範,而是信奉不管什麽事情都要踏踏實實地做。做事情前要有計劃,做事情的時候要按計劃認真執行,事情完成後要認真總結,這幾個步驟他在工作中熟之又熟,順便就搬到了戰事指揮中來,他這裏便有了參謀部的雛形。

不遠處,高大全和張榮帶著十幾個人蹲在地上圍成一個圈子,圈子裏地上擺著各種石塊,大家討論得熱烈非常。

參謀制定計劃不能閉門造車,必須要讓指揮人員充分參與,這種互動越充分,制定出的作戰計劃越有可行性。

與新成立的廂軍接觸過幾次之後,徐平就發現自己的想法在這些人中行不通,廂軍指揮人員已經習慣了單方向接受命令。

說白了,此時的軍事系統就不允許這樣的事情,對此時的軍隊來說,打勝仗並不是朝廷的第一要求,不威脅到帝王的統治才是最重要的。

明白了這一點,就會明白為什麽全天下無論官員百姓都知道老弱兵員留在軍隊中危害巨大,帝王卻絕不允許把他們提前淘汰掉,寧可花費巨大代價把這些人養到六十歲,再退到廂軍中發半俸養到老死。即使這樣做讓軍隊戰鬥力嚴重下降,也在所不惜。

對於皇帝來說,軍隊戰力下降可以多招,但讓軍隊人員退出軍隊到地方則可能引起叛亂。外辱可以忍,內亂不能忍。

好在徐平還要到了兩指揮鄉兵的編制。

鄉兵是地方民兵,不歸樞密院管轄,完全由地方官掌控,徐平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在他們中貫徹下去。

蔗糖務所屬鄉兵兩指揮,第一指揮的主官是指揮使高大全,第二指揮主管是指揮使張榮,全是隨著徐平多年的老人,可以如臂使指。

天聖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提舉左江道溪峒事徐平將在遷隆峒招見屬下各土官,所有人都知道自這一天起遷隆峒的獨立地位將不復存在,睜大了眼睛看著徐平能不能成功,是以和平的手段還是流血的手段成功。

而十一初,徐平已經做好了全部準備,各種預案也制定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