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我有三策(第2/2頁)

雖然心中所想一樣,程琳面上卻沒有表現出來,對徐平道:“自天聖以來,三司歷年從內藏庫借貸,於今積聚到一千五百多萬貫,一直未還。就這樣,還是靠你的蔗糖務每年入三司兩百多萬貫,不然更多。積欠如此之多,還怎麽向官家開口啊。”

三司所收白糖總價不過一千萬貫,扣除成本,再加上地方層層截流,到三司還有兩百多萬貫也算不錯了。至於欠內藏庫的錢多,那不正是說明了左藏庫被內藏庫割的肉太多了嗎?缺錢了讓皇帝掏錢出來天經地義,有什麽不好意思的。宋人本來就認為內藏庫不僅是天子私藏,而且還是為三司備經費的地方。

這個道理作為三司使的程琳肯定明白,也只有不明白這中間手腳的其他衙署人員,才會看著三司經常沒錢,喊著什麽國力日弱,要減員增效。

徐平沒有再糾纏這個問題,對程琳道:“卑職還有一中策,省主參詳。”

“說來聽聽。”

“即使從內藏庫借錢出來,一次撒出去,也會造成京城物價騰貴,還是不如不發。”

許申一聽,脖子就梗了起來:“不發?你瘋了!聖上恩典,哪個敢克扣!更不要說滿城禁軍引頸以盼,都等著這次賞賜呢!”

徐平沒理許申,對程琳道:“卑職在邕州時,便沒有全發賞錢。而是只發一分,其他兩分全部發券,三年領清。三年時間,依券多發一點利息,眾兵士也樂意如此。如此一來,賞賜分三年發放,府庫便不愁乏錢,而且每年流入民間的錢也不多,不會一下引起物價暴漲。此為中策,目前看起來最為穩妥。”

程琳沉吟了一會,對徐平道:“你說的也有道理,不過朝廷臉面,賞賜錢物扣押不發終究不妥,還有沒有上策?”

徐平笑道:“到了如今,哪裏還有上策?上策都是需要從長計議的,哪裏的急切能行的法子。”

程琳道:“好吧,先記下來,容後三司聚齊,再行集議。”

又對任布和許申兩道:“你們怎麽看?”

任布道:“徐平的法子雖然稍損朝廷的臉面,但既然他已經在邕州行過,想來無甚大差,可以試行,或許就解了目前的困境。”

許申只是冷笑:“我以為有什麽化腐朽為神奇的法子,不過是巧立名目,還是克扣官兵賞賜!此法斷然不可行!若強行施行下去,終究會成為官吏克扣的名目!”

程琳淡淡地道:“好了,等三司集議吧。”

在程琳心裏,自然知道徐平說的方法的好處,但他想的與徐平不一樣。這個年代具體做事的官吏節操比較靠不住,留下了這個口子,只怕後來就有人不認錢券的賬,把該賞的錢黑了下來,到時這就成了惡政了。

此時各種稅算名目繁多,收稅極不方便,三司做賬也非常困難,更有許多稅目是並行設立,完全沒有存在的必要。就有人向程琳提議合並稅目,減少三司的麻煩,也並沒有向民間增稅。

面對這個提議,程琳說出了他那番影響深遠的話。此時合並稅目,雖然三司做帳容易多了,但後來的官員如果面對財政困難的情況,就會把並掉的稅目再立起來,相當於額外加稅。此時做帳雖然困難,但卻絕了後來官員加稅的名目。

這番話對兩宋理財官員影響很大,也是造成宋朝各種稅捐名目繁多的原因之一。徐平的提議,就給了程琳這種擔心,分期付錢會給經手官員留下克扣的口子。

當然歷史已經證明,程琳的擔心沒有必要而且多余,到了要加稅的時候,官員想出來的新名目天馬行空,並不會因為程琳把那些名目留下來就少加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