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國計民生

沉思了一會,徐平對趙禎道:“陛下,中原種糧,良田也不過年產兩三石。今年第一年,營田務開來種田的只有一百多頃,能收糧米兩三萬石就不錯了。”

“萬事開頭難,第一年有兩三萬石,第二年不定就有幾十萬石了,慢慢來嗎!”

這個概念趙禎還是有的,全國各路大致有多少田,產多少糧,收多少稅,作為皇帝趙禎會把這個數字大致記住,不然他每天看那麽多奏章不就是白看了。

晏殊在一邊道:“陛下說的是,只要頭開好了,糧食很快就能多起來。”

徐平出了一口氣,乘機道:“開頭第一年,要整理田地,開溝治渠,招募人手,營田務還缺耕牛騾馬諸般大牲口,萬事繁雜。臣想來想去,直集賢院、太子中允王拱辰,本是天聖八年狀元,自去年至今又在三司條例偏修所做事,學識既廣,做事也可靠,可以出任第一任營田務提舉。可以責以數額,逐年考課。”

“王拱辰?”趙禎沉吟一會,點了點頭,“倒是可以,就是年齡幼小了些。”

“陛下,王拱辰只比微臣年輕兩歲,不算幼小了。”

徐平為人做事一向老成,在趙禎和朝中大臣的印象裏,都早已經忘記他才二十多歲的年紀,只當成官場浸淫多年的老人。徐平一說王拱辰只比自小兩歲,趙禎和晏殊才恍然明白過來,不過不是想起王拱辰年齡不小,而是想起徐平原來才這麽年輕。

趙禎道:“對了,自中狀元也有幾年了,怎麽一直沒聽說王拱辰成親?”

徐平道:“聽說是一直沒有合適的人家了。”

對這話趙禎深有感觸,點頭道:“賢妻家中寶,確實要慎擇,不能草率。”

一邊的晏殊笑道:“卻是巧了,我回到京城,剛好有人托我給王拱辰做媒。”

“哪一家?有這麽巧?”

趙禎和徐平都覺得奇怪,看著晏殊。

“資政殿學士薛侍郎,有五女,其中四女都還沒有許人。我回到京城,特意托我尋找合適的人家。前兩天見範仲淹,談起此事,剛好館閣校勘歐陽修喪妻未娶,薛家二女便許給了他。剩下三女,我想來想去,京城裏面也只有王拱辰這位狀元最合適,薛侍郎也非常中意,只是還沒有來得及去問他的想法。今天剛好說起來,不是天意?”

薛奎受兩任皇帝的信任,當朝的元老重臣,現在年紀老了,又有哮喘,基本處於養老的狀態。這可是真正的權貴豪門,足以當得上王拱辰這位狀元了。

薛奎有一子早夭,此後連連生的都是女兒,沒辦法過繼自己的侄子承繼香火。現在都快七十歲的人了,還有四個女兒留在家裏沒有出嫁,他是急得不行。

這個年頭,男子娶妻,長相這些真的是次要的,只要脾氣合得來,能夠持家,就是不錯的賢內助。況且薛家三娘子說不定還長得好看,王拱辰只是沒辦法先看一眼罷了。

聽說是薛奎家,趙禎拊掌笑道:“這是好人家,足以當得起狀元郎。如此最好,王拱辰在京城裏任職,娶薛侍郎家的女兒,是他的福氣。”

徐平沒有插話,他的觀念裏對這種包辦婚姻還是有些排斥的,雖然他自己也是父母包辦,但到底是從小長大,知根知底,跟這種不同。

事情便就這麽定下來,王拱辰出任第一任的營田務提舉官,至於跟薛奎家三娘子的婚事,就要靠晏殊一張舌綻蓮花的巧嘴了。晏殊做媒不是第一次了,有經驗,定能辦好。

營田務的事務談完,轉過話題,趙禎對徐平道:“前些日子,聽說你莊上今年種了不少木棉,我也在後苑種了幾株,我們前去看看。”

隨著營田務的開張,趙禎對徐平在中牟的田莊很感興趣,專門找孫七郎問過莊子上都種了些什麽,多少牛羊,多少雞鴨。莊子上種的一些有意思的物種,他也弄來自己種在皇家園林裏。後苑裏種的還少,城南的玉津園裏種得更多。

倒不是背著徐平,而是跟徐平在一起都要談些國家大事,這種事情不好問,真說起來身邊的其他大臣也不願意。孫七郎一個經常在皇宮裏做雜事的小官,反而問起來正好。

棉花的適應性很廣,徐平也知道價值,但紡織工具一直沒有收拾利索,他便沒有大面積推廣。孫七郎的婆娘說是會織棉布,用的工具卻非常地原始,當作大宗商品的話完全沒有競爭力。徐平前世棉布紡織都是在大工廠裏,他沒有見過,更加不知道那時候已經絕跡的古老手工紡織工具是什麽樣子。

沒辦法,只好根據孫七郎妻子用的原始工具,加上現在織麻布織絲綢的工具,兩者結合起來,再加上自己在機械上的知識,差不多是完全新造一套織棉布工具出來。

現在已經大致有了雛形,新開的場務裏有一家就是專門做紡織的,為了提供試驗原料,他的莊子裏才開始大規模種起了棉花。如果一切順利,下年就能推廣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