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國計民生(第2/2頁)

京西路南部荒地多的地方,正是中國棉花的重要產區,棉花產業起來,便可以到那裏開營田務。借助棉花這種紡織品,真正實現農工商聯合體的迅速騰飛。

如此大的產業不是一家或者幾家能夠吃下的,借助三司的力量把產業做起來,徐平的莊子也可以跟著喝湯吃肉。如果只是想著讓自己莊子賺這筆錢,產業反而就起不來了。

先把產業做起來,形成聚集效應,後面的競爭才有意義。產業都沒發展起來,就想著自己壟斷好處,只能把產業做死,這一點徐平還是很清醒的。

到了一處向陽的地方,看著約有小半畝的棉花地,地裏顯得有些瘦弱的棉花苗,趙禎皺著眉頭道:“這就是木棉?朕看著總是不像。聽人說,南方的木棉樹高大無比,花開起來鮮艷燦爛,望之如海。這小苗嬌嬌怯怯的,總不是能長成大樹的樣子。”

徐平上前,恭聲道:“陛下,木棉廣南人稱為吉貝,有很多種。有的高大如喬木,但也有這種長不大的,看起來雖然有差別,實際還是一種。若論紡布,這種木棉的線要長得多,紡起來才不容易斷,比那種高大的木棉樹強得多。所以紡布的話,都是種這一種。”

木棉樹不論,後世說的棉花這個年代也稱木棉,在兩廣也能長成高大的樹,瓊崖出產的吉貝布用的就是這一種。但徐平莊裏的是來自徐平前世的品種,品質優良,遠不是這個年代的木棉樹能比。怕品種退化,徐平也從嶺南帶了一些棉花種子回來,在莊裏進行各種雜交,希望能優選出更好的品種來。

良種也像世界上的好多東西一樣,一代一代的農人都想著優中選優,把品質最好的種子留下來。千百年後,才發現良種遇到了瓶頸,與原始種雜交會有更好的效果,轉回頭卻發現原始種差不多都消失了。這個年代原始種豐富,徐平可不想浪費掉。

聽著徐平的介紹,趙禎看著地裏的棉苗,道:“不知道木棉一畝每年能產多少布,宮裏每年也有地方進貢來的木棉布,都說比綢緞更加珍貴。不過恕朕直言,依我看來,木棉布用起來比之綢緞大大不如。”

“自然,棉布如今只是占了個物以稀為貴罷了,其實遠不如絲綢。按我莊裏種的情況來看,棉花產布比絲比麻都要多得多,種得好了,大有可為。”

晏殊道:“徐待制,棉花既然有如此多的好處,你的莊裏又有種子,怎麽不散給周圍民眾多種一些?只要比麻產的布多,種起來就有無窮得益。”

“紡紗織布都難,與絲麻相比,棉紗不夠長,現有的織具用不上。而瓊崖土人用的紡具織具,極難操弄不說,還很容易斷,成匹很不容易。我招了工匠,正在新開的場務裏面改進紡具織具,已經初見端倪。只要紡具織具成了,棉花就可以大量種了。”

晏殊和趙禎兩人點了點頭,沒再說什麽。因為他們完全不懂,甚至不知道徐平說的是什麽意思,根本也無法問下去。反正就是知道了,現在棉花織布還有一些困難,目前只能幹看著在地裏種出來,而無法大規模地利用。

徐平接著道:“人生在世,講究的是吃穿住行,國計民生,最要緊地無非就是這四件事。營田務種稻種麥,讓京城百姓吃飽喝足。如果棉花能夠順利地紡織成布,就大規模地種棉花,百姓們便就有了穿戴。衣食無憂,朝廷上下也就能安枕了。”

至於住和行,那是後面的事,保證了吃飯穿衣,才能有更高的追求。上規模的巨大利益,還要從吃穿上來,這個年代還不到搞房地產和車輛行業的時候。

從開場務,到開鋪子,再到開營田務,徐平慢慢在三司屬下打造出一條包括農工商在內的經濟鏈出來。最開始的時候他並沒有這個想法,只是隨著事情一步一步做下去,不知不覺就到了這個地步。事情就是這樣,只要不停地做,總會有奇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