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導洛入汴

對於貨幣,徐平的想法是在京城一步一步向著紙幣的方向推進,而在周邊的州府試驗與之配套的各種輔幣,最後形成一個完整的貨幣體系。用新的貨幣,代替全國地方性的鐵錢等等,完成貨幣的統一,推動全國市場的完成。

最開始的一步便是小鐵錢,把商品經濟的觸角下探到農村,使分散的農戶與全國的大市場連結起來。第二步便是從購物券向紙幣過渡,積累經驗,也改變時人的思想。

思想是最難改變的,用嘴巴很難把一個人說服,更何況是要說服很多人。徐平只能用最不引起震動的辦法一點一點去做,等待水到渠成的那一天。

說過了京西路小鐵錢和新茶法的情況,郭谘又道:“副使,這次下官在唐州和汝州之間來去數次,見到了幾十年前開鑿襄漢漕渠的舊址,荒廢在那裏,甚為可惜。”

對這項大工程,徐平自然是研究過,三司也管溝渠。聽了郭谘的話,徐平道:“當然京西路轉運使程能只看到了開渠的利處,卻低估了工程的難度,最後終究不成。唐州和汝州之間群山連綿,這是其一,再一個這渠要連通的是淮河與長江,哪裏那麽容易。”

“其實程能並不是心血來潮,空口虛言。唐州與汝州之間,方城那裏有個埡口,堵水與澧水又離得極近,相距不過一二十裏而已,開渠未嘗不可。”

徐平聽了笑道:“當年程能也是這樣想的,才向熙陵一再保證,堅持開渠。那裏的地形我也了解過,難的不是開那幾十裏路的渠,而是中間所過的山,本就是南漢水北淮河的水源分水嶺。如果從南向北步步起壩提水,則中間山地的水無處可泄,碰到陰雨連綿的時節,洪水下泄必然會把水壩沖垮。而且是一壩垮全部垮,一發不可收拾。他還只是開了南渠,其實北部提水也是一般,沒有大的配套工程,終究是要失敗的。”

“下官倒是沒有詳細去想,只是見到當年開鑿的遺跡,已經到了方城埡口,覺得有些可惜。只要再過幾裏,就與山北的水系連上了。”

徐平搖頭:“不是那離著幾裏的問題,程能當年連各河的地勢高低都測量不清,想著渠裏一丈水,然後一路起壩,沖垮是必然的事。此事牽涉極多,等到後續三司積累了財力物力倒是可以做,現在還是不要想了。”

唐州到汝州之間是伏牛山的余脈,在方城縣的境內有一處埡口,自古以來就是戰略要地,自江漢一帶進入中原的路口,春秋時楚國就曾在此修築長城。這處埡口地勢很低,漢水和淮河的兩條支流在這裏又離得很近,自漢朝時就一直有人想從這裏溝通南北水系。

太宗太平興國年間,京西路轉運使程能上書,要求在這裏開渠,溝通漢水和汝水的漕運,連通長江和淮河兩大水系。結果水渠修到方城埡口的時候,天降大雨,沖垮了下遊築好的水壩,造成巨大的人員和物資損失,工程停止。十年之後再次開鑿,依然沒有成功。

這次開渠的努力路線選擇非常合理,千年後的南水北調也依然是選在這裏,但實際的施工難度超出了時代的限制。

當時並沒有堪用的測量儀器,對每段水渠的高程和渠到底要開多深沒有概念,還是按照在平地開渠的思路,水深一丈通漕即可。由於地勢太高水位到不了的時候,便用水壩逐級提高水位。卻不想中間要翻越的山嶺是長江和淮河水系的分水嶺,西邊不遠還有黃河水系,水文情況相當復雜,當時也沒有能力搞清楚。用水壩逐級提水的方法,實際上也把分水嶺的水納入了水渠,一到洪水季節就無計可施,水壩被沖垮幾乎是必然的。

要在這種地方開渠成功,就必須要搞清楚當地的地理情況和水文情況,只靠著蠻幹再努力也是不行的。開封府周邊汴河溝通了黃河與淮河水系,已經導致水系混亂,再把漢水水系引入進來,沒有綜合的規劃根本不行。總不能讓開封府周邊成為容納周圍水系的大窪地,那樣一來這一帶的耕地就算是全廢了,包括徐平自家的農莊在內耕地都耕種艱難。

中原一帶黃河和淮河兩個水系就經常打架,有的地方所屬流域都曖昧不明,再開鑿新的運河要很慎重。運河把水導進來,必須要有通暢的路線再把水導出去,不然地下水的水系紊亂,會影響很大範圍的農業生產。

郭谘對襄漢漕渠知道的也不多,見徐平已經做了深入了解,並且認為現在不合適,也就不再多談。那裏穿山過嶺,工程情況確實不好估算。

轉過話頭,郭谘道:“其實下官要說的,倒不是襄漢漕渠,而是引洛水入汴河。這次去京西路,來去都是走的鄭州到河南府的驛道,過了鄭州進入孟州境內,下官發現汴口離著洛水入黃河處並不遠,若是征用民夫,幾個月的時間就可以開渠,用洛水代替黃河,作為汴河的水源。黃河水渾,洛水清,導洛入汴後可以省下許多疏浚河道的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