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破局的作物(第2/2頁)

見眾人的酒已經倒滿,蔡齊舉杯道:“今日徐待制款待,甚是難得,且滿飲此杯!”

眾人哄然應諾,喝了自己杯中的酒。

把杯子放下,李咨咂了咂嘴,嘆道:“果然是好酒,老夫虛活六十余年,第一次嘗到這種味道。只是年已老邁,喝不得這酒了。”

一邊說著,一邊連連搖頭,把手裏的杯子戀戀不舍地放下。

桌上的其他人都笑,想喝不能喝,實在是對酒鬼的折磨。

李咨景德二年進士第三人及第,與張士遜是同年,名次還遠在張士遜前面。只是到了現在,張士遜從宰相降為樞密使,還是李咨的上司。

酒過三巡,大家放開。徐平一向不喜歡行酒令,也不喜歡勸酒,只是讓大家盡興。

此時夜幕低垂,白天的悶熱漸漸散去,涼風起來,到了一天中最舒服的時候。

遊園裏點起了燈燭,亮如白晝。又在中間的空地上點起了一大堆火,火邊擺開一個大烤爐,邊上一個大案板,上面堆著新宰的羊肉。火堆的另一邊,則是幾個火光沖天的旺灶,邊上是新鮮擇好的蔬菜,和宰殺幹凈的雞鴨魚,以及精修過的豬肉。

那邊烤,這邊炒,食材豐富,想吃什麽盡管吩咐莊客去現做。

徐平的莊子裏有耕有牧,跟一般的莊子不一樣,吃起來顯得粗獷而豐富。

鄉下地方,比不得開封城裏,農村好養的就便宜。像是徐平莊子周圍,現在隔些日子也有小草市,基本就是附近村裏的人互通有無。在這種小草市上,豬肉是最貴的一種肉,比羊肉還貴一些,雞鴨與羊肉同價,再便宜一點的是雞蛋,最便宜的是魚蝦之類。這就是自然經濟,村民不以交換為生產目的,與城市迥然不同。

徐平一直在觀察記錄自己的這個小村莊,從最開始的自己家裏招幾個莊客,到現在有佃戶,甚至還有不種徐平莊裏的田,而專從門從事手工業和商業的人,只在村裏租房子,占個戶籍。莊主是侍從大臣,總有一些便利。

喝著酒,閑聊幾句,幾個便就說到了莊裏的棉花上。

蔡齊對徐平道:“今天下午,到了之後我們在莊裏附近轉了一圈,看了你說的棉花田。地裏白花花的甚是可愛,只是看起來也沒什麽稀奇,長得不如麻高大。以前我家裏偶爾也買過兩次吉貝布,確實比麻布柔軟,又不像絲那樣的順滑。只是我以前聽人說,嶺南的木棉長得極是高大,如大樹一般,怎麽你莊裏的不一樣?”

“相公有所不知,棉分兩種,一是木棉,一是草棉。木棉高大如樹,但其花裏的絲綿卻短小脆弱,紡織不易。下官莊子裏種的是草棉,雖然沒有木棉那般高大,但花朵卻肥,而且絲綿長且堅韌,最利於紡織。”

蔡齊點頭:“哦——原來如此,還分木棉和草棉兩種。”

徐平研究自己莊裏的自然經濟,一直也注意到底有什麽作物,能夠大規模的成為商品,打破這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辟商品經濟的新時代。觀察了十年,發現還是棉花是最佳選擇。傳統上布帛是輕貨,利於長途販運。可以分散種植,然後集中加工,市場又幾乎是無限大,可以大規模地工業化生產。

原始的草棉,比如中國歷史上在明清時期廣泛種植使用的那種棉花,由於纖維短而且脆,是很難使用機器織布機的。中國歷史上的絲綢紡織業,很早就出現了水利紡紗織布,但卻沒有更進一步地發展,也沒有大規模地推廣。不是古人太笨,而是因為絲綢紡織業的特點,要到工業化大生產的門檻太高。而門檻低的棉花紡織業,卻並沒有合適品種的棉花,無法用於機織。歷史上是直到發現了美洲大陸,美洲草棉和印度草棉雜交育種,經過了長時間的培育,才出現了適合於機織的棉花品種。

徐平的莊上,有來自於他前世的棉花品種,跨過了最重要的選種階段,直接就可以用於大規模地工業化生產棉布,這才是最重要的。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這些棉花品種,徐平即使能做織布機,也只能跟歷史上的英國人一樣,先大規模地養羊,從織羊毛開始。

(備注:自然經濟時代,豬肉是比較貴的。歷史記載開封城裏豬肉羊肉價格相差不大,宋人說肉價一般豬羊肉一起說。鄉下地方,豬肉會明顯貴過羊肉。其實一直到清末都是如此,不能用現在的經濟條件,去理解宋朝人為什麽喜歡吃羊肉少吃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