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提攜

王堯臣在藤椅上坐下,把手裏的一疊公文放到一邊的石桌上,舒舒服服地靠在椅背上伸了個懶腰,問對面坐著的徐平:“天氣已經轉暖了,你家裏的人什麽時候來西京?”

“就是這個月吧,來信已經說了,只是還沒定下具體的日子。”

王堯臣嘆了口氣:“家裏人來,也不知道你是會更輕松呢還是更累。”

徐平笑著搖了搖頭,過了一會,跟著嘆了口氣。

林素娘雖然出自小門小戶,便卻有大家風度,同年進士裏是賢妻良母的表率人物。只是性子剛烈,尤其是徐平剛回京那一年跟台諫官員鬧了一場,從此名聲在外。徐平自己還不覺得,同僚朋友卻都有些怕這位林夫人,輕易不敢招惹。

秀秀雖然是林素娘同意且親自操辦的,但只能安排在外室已經說明了問題。在王堯臣這些徐平的同年朋友眼裏,可不認為林素娘會在這種事情上退讓。

進士同年親如兄弟,跟其他人比,王堯臣對徐平的家事知道得比較多,有些擔心林素娘來了徐平家裏會鬧不和。而且在心理上,他們是站在林素娘一邊的,那是正妻,雙方的家庭往來也都是林素娘主持,是這些人的親戚。秀秀雖然接觸得多,在這些人的心裏終究是個外人,凡是涉及到正事,一律不與秀秀打交道。

徐平對自己接下來的生活自然不會像王堯臣那樣悲觀,他了解林素娘的為人,一切都謹守規矩,絕對不可能做出格的事情。只是終究兩個家,自己分身乏術,疲於應付免不了。

歇了一會,喝了口茶,王堯臣說起公事:“前兩天,汜水縣的張大有上了份書狀,說是縣裏人家立了學社,希望官方出面獎諭。書狀也行到漕司,雲行看了沒有?”

“最近事忙,很多公文都是楊副使在處置,你說的我倒是沒有看到。不過這到底是好事,官府獎諭是應該的,伯庸可以撥些錢下去,買些書送去也是好的。”

“那是自然,我已經安排下去,在西京城裏采買些書籍送過去。不過,損之的公文裏說學社是鄉下人自己立的,只是教村裏子弟讀書識幾個字,最好學些算學農事之類。我們送些子曰書雲過去,有些不對路,還要別想辦法。”

徐平聽了奇道:“怎麽,他們立學社不是讓子弟讀書考進士嗎?”

王堯臣笑著搖了搖頭:“河南府一年才中幾個進士?鄉下人家就是送子弟就學,也學不了幾年,一大便就回家幫著做活,怎麽會去想那些漫無邊際的事情。不過是最近京西路的百姓手裏有了點閑錢,尤其是汜水縣那裏新的水道修通,商賈往來,門路也多,讓子弟認些字多條出路罷了。真正要從事舉業的,那些村學怎麽教得來。”

徐平自然明白這個道理,只是沒想到百姓們會這麽實際,做事一點不浮躁。學社聽名字就知道,是受益的農戶湊錢設立,也是會社的一種,不過是公益事業而已。這個年代不可能普及教育,社會發展水平不允許,民間願意自己辦學,是好事,應該獎勵。

地方官非常重要的一項職責是勸諭百姓,在治下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民眾向學是項非常重要的指標。很多地方官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寫《勸諭文》,徐平當年在邕州,每年都會寫一篇,勸學就是其中重要的內容。不過那時候勸學還是以讀書中進士為主,沒想到可以推行實用的平民教育,現在百姓卻自己提了出來。

想了一會,徐平道:“算學和農事的書其實也有不少,我在京城的時候,便就編過好幾本。當時算學主要是教三司的官吏,有些不實用,過幾天閑下來找幾個人重新編過。農事的那幾本都還合適,算了,由轉運使司重新印了頒下去吧。”

“雲行在三司,算學我知之不多,農事卻著實做了不少實事。你的那幾本我也都看過來了,敘事清楚,簡單明白,也很實用,確實適合讓村學去教。”

徐平笑道:“我們同年進士,說起文章辭藻我是遠遠比不上你們幾個的,就強在種地上了。你們寫錦繡文章,我寫種地養馬,咱們是各展所長。”

不管怎麽學,駢四驪的文風徐平都學不到精髓,在文章上就相形見絀。歐陽修等人提倡的古文其實更適合徐平,只是這個時候還沒有形成風氣,官面文章也用不上,只能斷了詞臣這一條上進之路的念想。再者說了,古文要想寫得好,也要先把辭藻華麗的時文學精通,而後返璞歸真。想跳過這一步,讀起來總是不對味道的。

王堯臣作為狀元,文辭溫麗,典故精通,不是徐平這種半吊子可以比的。

說幾句閑話,王堯臣又道:“損之也是我們同年,這一任汜水知縣做得著實不錯,等到任滿,可以幫一幫他。你做著一路漕憲,提拔他做個通判總是能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