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富國安民策(第2/2頁)

喝了兩口茶,緩和了一下尷尬的氣氛,徐平才道:“其實說聚斂,說與民爭利,我也深自戒懼。京西路這一年來,官府手裏增加了錢糧是不錯,我更加在意的是百姓手裏的錢是不是比以前多了,是不是吃喝不愁了,日子是不是比以前更好了。學士如果有閑,可以到京西路的民間走房一番,不是我自誇,京西路的百姓,今年過得比往年可好多了!——當然,那些不信官府,非要用小心思鉆空子,結果被人卷了錢財的人另當別論。我說的就是那些鬧事的分司官員,什麽時候偷逃稅算也是民該得之利了!”

晏殊笑道:“我在西京的這些日子,還是在城裏走動過的。今年河南府大旱,人人都說若是跟往常一樣,不知要有多少餓死,有多少人流離。但今年卻沒有影響,治下百姓不但沒有出現餓死逃荒的,手裏的錢財還比往年多了。僅此一項,就看你政績傑出!”

“學士過眷,讓治下百姓衣糧無缺,本就是我該做的。”

“國富則民安,而不是國富則非刻薄聚斂不可。徐平啊,你做到這一點,並且把道理講清楚,把做事的步驟講清楚,足以名留青史了!”

徐平還年輕,對於名留青史的渴望還不那麽強烈,但晏殊的這番話,還是讓他心懷激蕩。大丈夫在世,高官厚祿又算什麽?有幾人能夠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富國安民策》,說起來李覯確實會起名字,言簡意賅,四個字就把整個政策最重要的內容概括出來了。前世引起商品經濟革命的外國著作,被翻作《國富論》,說起來遠不如李覯這四個字的名字好。國富與民何幹?不把這個問題講清楚,就要面對無窮責問。對中國歷史上的理財官員來說,與民爭利就是個魔咒。再加上義利之辨,國用不乏,則就必須被扣上一頂不顧民生刻薄百姓的帽子。不打破這個魔咒,越擅理財越是向火坑裏跳。

徐平並不奢望能被萬民稱頌,百姓的情緒受太多因素影響,不是做了好事就能夠被立即認可的。當年離開邕州,有當地百姓數十裏雨夜相送,已經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他也不敢想象自己再一次得到那樣的待遇。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心安。

正在徐平和晏殊相談甚歡的時候,楊告從外面匆匆進來,偷偷看了晏殊一眼,見過了禮,小聲對徐平道:“都漕,京城有朝報到了。”

徐平並沒有注意楊告的神色,都進奏院的朝報五日一發,洛陽這樣離得近的,最多第三天就到了,最緊急的時候第二日就能到,大家早已習以為常。

把朝報從楊告手裏接了過來,徐平隨口問道:“楊副使,京城裏最近有什麽大事嗎?”

楊告神色不好,沉聲道:“杜中丞卸任,改為知永興軍。”

“什麽?”徐平一驚,把朝報一下子握緊。“那誰接掌禦史台?”

“學士院張學士。原知開封府的程學士再入學士院,接任張學士為內翰。”

聽到這個消息,本來興致正濃的晏殊臉色立刻變了,一片鐵青。

呂夷簡忍了近一個月,終於反擊了。杜衍雖然表面上中立,兩派都不摻和,但禦史台的立場實際上偏向反呂的一邊,彈劾呂夷簡一派的奏章,他幾乎從來沒有攔過。朝黨的鬥爭,台諫言官是要地,直接決定著輿論的風向。高若訥和姚仲孫為首的諫院是真中立,禦史台就顯得格外重要,呂夷簡已經不能容忍不在自己掌控之中了。

張觀文采非常突出,但為官平庸,徐平剛回京時他就擺平不了炭價的風波,最後知開封府由程琳接了過去。現在他被改任禦史中丞,禦史台在反呂的陣線基本被廢。程琳再次接他任翰林學士。而程琳,雖然不算是呂夷簡一黨,但卻是偏向他那一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