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新消息

門外傳來腳步聲,徐平擡起頭來,看見劉小乙引了高大全和楊文廣、狄青走了進來。

到了跟前叉手唱諾,高大全道:“我們幾個今天進城有些公事,順便過來拜會官人。”

徐平點點頭:“事情辦完了沒有?什麽時候回去?”

“還有一點手尾,要等到明天再回。”

徐平道:“如此正好,今晚便就住在這裏吧,家裏現在也沒有別人。我們也是很久未見過面了,一會與我出去,尋個酒樓小飲幾杯,說點閑話。”

三人應諾,一起謝過徐平。

吩咐劉小乙取了幾把交椅過來,讓高大全三人坐了,徐平問他:“你們現在禁軍裏過得如何?前些日子聽你說起,過得並不如意,不知有哪些事情煩惱。”

高大全想了一會,才道:“再是不如意,也比一般將校過得好多了。托官人臉面,這幾年我升遷得快,難免惹人嫉妒。都是些風言風語,不用理會他們。”

武官正常是五年一遷,若是沒有特別的際遇,一輩子也就是個大小使臣,八九品的小官,養家糊口而已。歷史上的楊文廣四十多歲才升到正九品的殿直,在小使臣中都是中下層。後世把楊家看作北宋將門,還頗有代表性,那這將門就實在太過寒酸了些。高大全與李璋一樣,前兩年加了“帶禦器械”,身上又有軍功,正常升遷也比別人快得多。加上趙禎賞識,幾次特旨升遷,現在資序上已經算是禁軍中的中高層了。“帶禦器械”是跟“閤門祇侯”和“閤門舍人”一樣的意思,屬於近職。對於在皇帝身邊的李璋來說,是有實際意義的,當差的時候佩帶禮儀性的刀劍,而對高大全來說就是帖職,類似於文官的館職性質。

武官不一定是軍人,大多數其實做的是文官職事,只是升遷序列不同,地位不同。官只是寄祿,規定了收入多少,決定身份的是職。真正的軍人是要有軍職或者是兵職的,否則就只是後世廣義上文官的一部分。

軍職指的是武將在禁軍中擔任的職位,比如高大全的軍虞侯,比如楊文廣所任的副指揮使,比如狄青的副都頭。軍職是有品級的,所以也有官的性質,只是狄青還是無品雜階。

兵職沒有品級,當然也不是指的士兵的身份,而是統兵的身份。如路一級的都部署和副都部署,鈐轄、都監和都巡檢使等。徐平以前的手下桑懌和張榮,兩人現在便就是沒有軍職而有兵職,所以是真正意義上的武將,而不是廣義上的武官。

一般講在禁軍裏帶軍職升遷不易,說是五年一遷,由於萌官過濫,而員額有限,十年不遷也是平常事。哪怕是出現缺額,有了升遷的機會,往往也落到三衙那些真正將門有關系有後台的人身上。楊文廣算是名將之後,父親的地位夠高了,但由於楊延昭是邊將,在三衙裏沒有人脈,歷史上便就遇到十年不能遷一官的事情。至於狄青這種出身,如果沒有戰事,立下戰功,還得有人看好提拔,一輩子能夠混上個官身就算不錯。

兵職在外帶兵,相對來說立軍功的機會多一些,升遷也容易一些。而且跟掌權的文官打交道的機會多,真有本事,有他們提拔,比在禁軍裏沉淪就好得太多。便如桑懌,其實從軍並沒有比狄青多幾年,但有徐平賞識,用他打仗,兩人地位已經天差地別。但是那種機會可遇不可求,因為兵職多是由禁軍的軍職人員轉任的,沒有禁軍經歷,難有兵職。

高大全說的是實話,沒有徐平,就是他有那些戰功,也沒有現在的地位。作為朝廷的三品高官,這點面子樞密院還是要給徐平的,他當年的手下,最少遷官沒有遲滯。至於在禁軍裏受排擠,那就在所難免了。一個外人,在一群將門子弟裏面,升官比別人快,當然容不下。別說高大全,當年的楊延昭威震北疆,保邊境數十年安寧,一生未能入三衙做管軍。別人保舉,真宗直說他一個邊將,進了三衙不是好事,別人容不下他。

這兩天被軍隊的事情搞得有些心煩,徐平道:“若是在禁軍待得不如意,有機會我保舉你們到邊疆去。哪怕為一州一縣巡檢,總有機會一刀一槍拼出軍功來。”

聽了這話,狄青叉手道:“若得省主恩惠,我等必不負所望,做出番事業來!”

徐平點了點頭:“這兩年西北事緊,不定什麽時候就起大戰。此事我記在心裏,什麽時候西北出缺,你們還是到那裏去吧。”

狄青和楊文一起謝過。以現在徐平三司省主的地位,保舉他們這個地位的官員,確實只是舉手之勞。兩人在禁軍也有些年頭了,有身邊的人比著,都是有心氣的,只要有了機會,怎麽也不會比那些中看不中用的將門子弟差到哪裏。

高大全沒有說話,在禁軍是徐平安排的,讓他不管好壞先培養些人脈。至於什麽時候出去帶兵,自然也看徐平的意思,並不需要他去操心。這一點他跟楊文廣和狄青不同,他是有靠山的,雖然這靠山在三衙裏說不上話,樞密院那裏還要賣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