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危機

八月,徐平正式上奏,以李覯所作的《富國安民策》注本刑印頒發各州縣,許官民對書中內容各抒己見,由各地方轉運使司統一匯整。朝廷出一本冊子,選擇基中優秀的予以刊登,並給以潤筆。此事由直龍閣王堯臣兼職提舉,是《錢法類書》之後的又一刊物。同時由判館閣宋祁組織館閣官員,對《富國安民策》注疏,溶合各種見解。

緊接著,徐平正式提出總結歷朝軍制,編纂成書。朝廷同意之後,由參知政事晏殊掛名提舉,翰林學士夏竦、知制誥丁度、權三司公事徐平三人主持,直史館曾公亮、集賢校理朱倸為檢閱官,史館修撰王質組織材料。

此事並不順利,徐平主張的是總結歷朝軍制,重點是在制度上。中心只有一個,就是闡明軍事鬥爭是政治鬥爭的繼續,軍事必須服從於政治。而夏竦、丁度等人,則側重於收集歷朝戰例,類似於三十六計那樣的體例,用以指導戰爭。雙方爭執不下,最終決定兼顧各個方面,各有分工。徐平帶人編歷朝軍制,夏竦和丁度主持總結戰例,並勾陳自古至今的軍隊編伍和用的武器,雙方互不幹擾。

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沒有幾年的時間是完不成的,徐平只是開一個頭而已。

時間匆匆而過,不知不覺就到了深秋時節。朔風初起,樹葉搖落,草木凋零,眼看著冬天就來了。今年財政寬裕,三京官員全部廢了折支,就連一些實物補助也都折成錢,由官員到市面上自己購買。惟有衣物和糧米,依然發的實物,因為兩稅收的就是這些。

棉布對絹帛價格的巨大沖擊,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兩稅的征收,原有的稅收體系難以為系。朝廷中出現一種聲音,把棉布按照一定比例折為絹帛,納入到兩稅中,以使舊的體系容納新出現的棉布經濟。這種建議遭到徐平的抵制,三司堅持減少絹帛的征收比例,把夏稅中的絹和布逐漸取消,換算成力役,並酌情減免。

兩種意見爭執不下,只能等到年終看財政預算執行的情況,如果財政充裕,才可以考慮減免兩稅。減稅是德政,趙禎作為皇帝,還是很喜歡這樣做的。

十月初一,是朝廷發冬衣的日子,依照官職和差遣不同,分別發放不同數量的絹帛和絲綿。包括公吏,都在這一天開始領冬衣。當然最繁重的是禁軍冬衣的發放,每年到這個時候各級軍官都嚴防死守,生怕出事。冬衣質量不一,會直接引起軍心動蕩。

看看太陽落下山去,李用和裹了厚厚的棉襖,帶了幾個隨身兵士,出了家門。

昏暗的街道上,每到路口都有人在燒紙錢紙衣,如同鬼火一般。人間發冬衣,地府的鬼魂自然不能挨寒受凍,人間的親人一樣要給他們準備冬衣,燒化了送去。今年京西路的大棉襖傳到了京城,就連燒到地府的冬衣,也有了棉襖的樣式。

李用和帶著人沿著汴河而行,等到天徹底黑下來,才到了徐平在城中的小院。

劉小乙帶著小廝正要關門,看見李用和到來,吃了一驚,急忙上前行禮:“太尉怎麽來了?莫非是有急事?”

李用和道:“沒什麽急事,只是有話要跟大郎講。大郎在不在?”

“在的,在的,因為天冷剛剛飲了些酒,還沒有歇下呢。”一邊說著,劉小乙把李用和一行讓進院裏,讓小廝把馬牽到馬廄裏。

徐平得了通稟,急忙迎了出來,把李用和讓進客廳,問他:“阿叔莫非要什麽急事?”

李用和搖了搖頭:“不是什麽急事,不過有些事情為難,過來與你說話。”

請過了茶,徐平見李用和面色凝重,小心道:“這裏沒有外人,阿叔有話直說。”

李用和看了看門外,才道:“大郎,你有沒有聽說京城裏有人從京師銀行貸錢出來,並不用來做生意,專門向外放貸?”

這事情徐平一直關注著,怎麽會不知道?只是因為其他衙門不配合,拿不住這些人的把柄,就這麽僵持了下來,觀其成敗,尋找機會。

聽李用和問起,徐平道:“此事幾個月前我便知道了,也曾經上奏要求嚴防,奈何大臣們都認為此事無關大局,不必大動幹戈。阿叔怎麽突然問起這事情來?”

李用和嘆了口氣:“最近馬軍司的軍營裏,有人就從這些人的手裏貸了錢出來,聚賭放錢。軍營是什麽地方?這種事情如何做得!”

徐平嚇了一跳:“他們如此大弄!把錢放進軍營,再聚賭當作賭債放出去,這樣早晚會出大亂子不可!阿叔,此事非小,你可是已經查得清楚?”

“當然是有了確定的把柄,不然我怎麽煩惱,要來找你商量?”

徐平想了想道:“阿叔,此事太過兇險,依侄兒所見,最好是立即嚴禁。不然事情鬧得大了,那些軍人欠了賭債,輕則做出不法的事情來,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