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青冢(第2/2頁)

文明是一直在延續的,認為自己來自一千年後,就比這個年代的人有見識,那也未必見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有一個時代文明立足的根基,不是靠著後世的三言兩語就可以當先知。只能紮根於這個時代,才能真正引領這個時代前進。

跟這個年代的讀書人有不同的認識是正常的,因為兩者立足的事實不同。

徐平前世是被教育漢文明是人類惟一延續數千年的文明,綿延不絕,有格外強大的融合能力。縱然一時挫折,也無需擔憂,縱國滅,漢族文明不會滅。

這個年代的讀書人沒有這麽樂觀,漢文明曾經不絕如縷的危險一直在他們心頭,重興漢家江山對他們來說是一副千鈞重擔。自漢亡,經過短暫的魏晉之後,永嘉南渡,五胡亂華,鮮卑北魏建立,後來的中原王朝都是與鮮卑一脈相承。包括隋唐這兩朝,都脫不了跟鮮卑北魏的關系。本來以為唐朝算是重興漢室了,結果又是五代亂世,掌控天下的依然是沙陀和粟特人占上風。現在北方的契丹,那一套制度也不是他們自己摸索出來的,實際還是鮮卑北魏的傳統。範仲淹這些人,面對這種局面,沉重可想而知。

其實何止是這個年代,契丹之後是女真,女真之後是蒙古,蒙古之後是明,明朝之後又是女真。除了中間的宋和明,其余全部是跟北魏鮮卑一脈相承,到滿清朝鮮卑的傳統算是到了大成之時。算一算這些朝代的傳承,比宋和明這兩朝還是占上風的。

在徐平前世,學歷史的本來就有一種思潮,把鮮卑之後的北方民族傳承連起來。從北魏之後算起,把一脈相承的隋唐加進去,而後接上遼、金、元和清,就是遠比以漢族為中心的王朝更替更加久遠的傳承。認為宋朝不是統一王朝,而只是另一個南北朝,一定要把契丹和女真稱為遼朝和金朝,都是這一思想的體現。

漢武帝獨尊儒術,但對天命所歸采用了陰陽家的一套,即五德終始。後來劉向父子又提出一套五行相生,便出現了閏朝。本來劉向父子的原意是把短暫的秦朝視為閏朝,但在後世,統觀歷史的時候,後人以漢族為中心的王朝更替觀,就有人把元和清視作閏朝。但真正說起來,論傳承的聯綿不絕,宋和明相對於北方民族的傳承更替,反而更像是閏朝。

徐平前世的歷史教育是在這兩種思潮的夾擊下進行的,於是一方面強調漢文明的綿延不絕,另一方面又格外吹捧鮮卑北魏一系傳承。夾於這一傳承中的宋和明兩個朝代,被譏諷謾罵的最多。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總有一個以誰為主的問題,偏向了哪一面,便就會對歷史形成一種態度。而這種態度,必然會影響對歷史的解讀。

談治國,談理政,必須要以史為鑒。而以史為鑒,自然就有一個讀史的態度,這種態度必然會表現在政治行為之中。

與這個年代的讀書人比較起來,徐平沒有一定要把鮮卑傳統拉進文化體系的包袱,自然也就另成了一派。這一派其實也是後面百十年的主流,因為與契丹一直和平,對黨項的戰事處於上風,文化心理已經變了。徐平這幾年的大勝,不過提前了這個進程,而且大增加了新成長起來的讀書人的信心。

範仲淹在儒生們心中的地位比徐平高得多,但論起思想的前途,就是徐平占上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