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心經(第3/4頁)

“母以心命名,對這個自然界做了一些標記,這就是地名,天名。以母名應天,即為天象。以母名感地,即為正位。此名,母心名之,名以母定,不得更改。正國名,則正國位。正國都,則正國位。正國色,則正國位。正國理,則正國位。位正,理通,治天下人心為法,國正人正。人心為法,人法儒,儒法道,道法自然。國正名正位正。以真心,遵父命,通母心。通為同,人心同為通,理通人心,人人心同此理,各有真性情。”

“此為天下人人平等,於子民大人平而等之,則子民心自安。我有真性情,此性情乃母心,父給之不等,心中何平?我亦不鬧,我亦不爭,存之於心,此為偽。偽,為人之道也。我於父母大人面前作偽,以我之偽,大人心平。此偽,我之真心,自以為是,大人說是真即真,大人說偽,即偽。有此偽,我方於此道之世界而為真人。不欲以父命離母,不欲以母心離父,父母在,家在,我有家。我於國,感知母親大人之心,母欲離我,我似人缺水,渴。此欲為渴望,渴望見母親大人。”

“山海,父山,母海。山海俱見,而為世界。山於子目,父之德,水於子心,母之德也。觀高只知其高,測之當以母理。此理母取之,父通之,父母收之。水不知其廣,父通於母理,則教子,制器而渡,則見母。兒知父母在,子心安。父母公娘,我守父禮,偽為相公,我從母意,偽為良女。世間一切之名,皆為母名,世間一切之禮,皆為父命。不違禮,不亂名,探這天地,而得自然之道,通自然之理。”

“父在人前,開拓前行,兒在父後,只見背影。兒初生也,其身渺小,觀之不真,如山之巨,稱父為巨人。兒漸長大,觀父背影,比兒為大,稱為大人。此巨人,此大人,實父之影也,如山之高,如山之偉。此之高大,此之偉岸,前路再難,兒心不驚。兒隨父後行,披荊斬棘,篳路藍縷,一家人一起前行。世上本來沒有路,有人開路,徐徐前行,走的人多了,終成大道。辟小徑為路,以遺後人,是為遺產,以待後人,遺產為子產。後人循此路,走的人多了,小路拓為大道。此小徑即經也。此路為心徑,此經為心經。中秋明月夜,不敢望家鄉。家通象,法天象地,父在前開,得理於母心,父母教於子,此世界有國有野。國為父,野為母,在前演洪荒。登山以觀父,感心以知母,母不知父前,父不知母後,子居中傳道也。傳道於世,為後人之神話,傳說,演義。此家母心所在,即山海世界,一分這二,此即天地也。人所居為為,母心所治為地。非不等而稱之,是因人遵父命通人理而為天下,以母意通自然之理而為地上,此為即天命地理。天地之此徑父母制器而行,在朝為車,在野為舟。車者,父如山,載父德者。舟者,母如水,其廣如海,載母德者也。法天象地,天為家前,為自然,不可知,法之而開路,是為象後。以此世為真,此世為山海,以此事為偽,自然為山海。我為父母心中所想,而為此世之行者,非為父母之真子,不知也,偽為真而也。世間並無真假,只有知不知,所知為道,故人言理為道。此道之理為三,不知有何新理,前路亦未可知。登船登舟者,非往洪荒,非往神話,也無後花園,只見父母大人。父德以理通,母德以神啟,神啟不可由己,理通所本為心。此道一分為二,以二合一而成三。去往何方?孩子長大成人而為真人,去見父母大人。”

道可道,非常道,為心道也。德在人,人可為之。自然在野,人可法之。

人在世間遵父命,稟母意,有己真性情而成長。周德為文,故世間以文而明,這就是文明。是故人所言,為文言,人所記,為文學。詩言志,配以樂而歌。演政事民俗則為話本,配以樂,齊以律則為戲。心中所想父母大人故事,則為神話傳說。小說小人家說,說自己編大人的故事。穿越,穿越時空訴於大人們聽。

經,徑也,為祖所開之心路,隨祖拓為大道。緯,圍,把自己家圍起來,與野外區分開來,就是心中的籬笆。眾人一心,則此籬笆即紮得穩固,不會被人毀家。

“兩儀,四象,八卦,人之德也。二當合於三,兩儀之後皆不真,為孩子們還沒有長大自己學著大人去演人倫。一二三,道之數也,三為合一,即自然與人合一。心內合,身外合,身心內外俱合,此為三合。三合即為於此世界合道,當有道果。此道果即人與自然相合而納自然之靈於一家,而去承父母之後。道理留於後人,道果即是給世界的果實,從此之後這世界萬物自生自長,淪海化為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