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狂瀾 第一十八章 備戰(一)(第2/4頁)

受戰事影響,江南地區的鐵價這些年一直持續上漲,在江寧戰事之前,毛鐵料都超過銅價。淮東控制江寧之後,淮東打開對江南地區的商禁,又何嘗不是江南地區打開商禁,放崇州鐵料傾銷進去?

早年江南諸府的鐵料,主要由濮塘、溧水等地供應,濮塘鐵的名氣實際不在平江綢之下。後期由於江南地區兵馬擴張速度過大,幾乎在短短五六年間,兵力就增加到五六倍,濮塘等官營工坊產鐵主要用於兵甲的制造,才使得江南諸府的鐵料一下子緊張起來。

浙閩軍將江寧及周邊府縣的工坊悉數摧毀,實際就是將江南這一塊的市場都白白的讓給淮東。崇州及山陽兩地的鐵場今年向平江、丹陽、杭州、湖州等地傾銷的鐵料累計達四百萬斤,浮盈高達八十萬兩銀——這個數字是別人在戰前所無法想象的。

以傳統的思想,林縛應該將鐵料的生產、銷售徹底控制起來。鹽鐵官營本是傳統,只要控制產量規模,將鐵價維持在一定的高位上,這樣一來,淮東從鐵事上牟得的銀子,甚至將能超過兩淮鹽事,養兵之資也就不用發愁了。宋浮實際擔心淮東的產鐵量繼續大踏步的增加,一旦超過需求,鐵價就會劇烈下滑,滑落到冶煉成本之下,鐵場不但無益,反而會成為淮東的負擔。

林縛倒不擔心這個,關鍵還在於如何進一步的降低采掘及冶煉的成本。

即使在天下靖平的慶裕年間,鐵價都還維持在一斤毛鐵料換二三十斤米糧,一斤精鐵能換一石糧的高位上。鐵價奇高,一是跟鐵礦采掘及冶煉技術落後有極大的關系,另外,除去官營鐵場貪腐成風外,私營作坊受當世行會制度限制,規模無法擴大,致使冶煉成本難以降低,也有很大關系。

鹽價高可不攀之時,民眾只能以粗食淡飯以應,鐵價的高企,也同樣嚴格限制了鐵料的廣泛應用。

林縛初至江寧時,龍江船場造船甚至還在大量的使用竹木釘合船板。不是不知道鐵釘的好處,也不是不能生產鐵釘,恰是鐵與銅等價,限制了鐵料在造船上的應用。

而到後期,淮東所造之船,要比閩東、江寧所造之船都要來得結實,實際就是鐵釘及諸多鐵構件的廣泛使用。精鐵所制成的構件,在船體內部代替硬木料,結構強度更高,而重量更輕,航速更快,船艙空間更大。在江寧還在為兵甲打造用鐵發愁時,崇州用於造船的鐵料量就已經上升到首位。

即使不談造船等業,僅以民生計,江淮地區的用鐵量也是極大。

受戰事影響,江南七府民間的鐵器擁有量也降低到一個極低的水平。一是日常消耗而補充不足,一是戰爭掠奪厲害。在用鐵最緊張之時,董原、孟義山在杭湖等地都曾大規模地以遠低於市價從民間強征鐵器以補兵甲、戰械生產用鐵的不足。奢家過境時,更是將鐵器作為戰略資料進行掠奪。

戰後民生恢復,農具及生活用品對鐵料的需求就極大。

林縛削減江南稅賦,能夠提高農戶的購買能力,有助於鐵器的推廣,更能促進生產,繼而進一步提高農戶的購買能力,也進一步提高對鐵料的需求。

濮塘、崇州、山陽、夷州竹溪四個鐵場都建成之後,鐵料產能也不到三千萬斤。這個數字,相比較當世,看上去非常的可觀,但在林縛的眼裏,後世一艘萬噸級鐵甲艦的用鐵規模就在兩千萬斤以上,這點產能實在不能算得上什麽。如今江寧直接控制的地區,人口就超過兩千萬,這點鐵料產能完全能消化掉。

就淮東當前的冶煉成本,產量真有富余,還可以向海東地區大規模的傾銷。僅扶桑諸島的人口就將近千萬之多。眼下淮東還僅僅是向佐賀氏、近鄉氏及濟州、東州以及高麗半島的海陽郡輸出兵甲而已。

林縛此時就著手大規模的建設濮塘鐵場,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要進一步減輕江寧及周邊諸縣所面臨的壓力。

由於江寧城聚集了大量的官紳,使得江寧的商品經濟相對發達,已有後世城市的雛形,相當一大批人,或直接為仆為役,或間接為這些官紳服務而維持生計。

戰事不僅使江寧受到嚴重的摧殘,江寧官紳也受到嚴重的打擊。永興帝東歸以來,自太後以下,江寧官紳富貴,都被迫節儉過活,江寧城的城市經濟就遭受重挫。雖說張玉伯實施了許多賑濟手段,但在戰後,十五六萬的城坊戶對江寧來說,已經是一個極沉重的負擔。

林縛一方面從江寧周邊諸縣招募農戶遷往閩東安置,一方面恢復江寧附近的工礦等業,以吸收更多的剩余人口。濮塘鐵場及諸礦場的建設及河渠的挖掘,從江寧城直接招工就達五千戶之多,也著實叫張玉伯緩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