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北強南弱

楊堅身上,背負著中國數百年來的政治使命——統一全國。

而責任會落到楊堅身上,是因為,他擁有諸多先輩所不具備的優勢,此時的他,面對的全國局面,已經是非常明確的“北強南弱”。

之所以如此,我們用兩個字就概括了——侯景。

多活了二十年

公元581年三月八日,剛剛篡位成功、建立隋朝的楊堅,發布了一項人事命令——任命賀若弼為吳州總管(總部設廣陵,今江蘇揚州市),韓擒虎為廬州總管(總部設合肥,今安徽合肥市)。

這個人事命令的意圖非常明確,兩個字——滅陳!

不得不說,楊堅是個超級幸運兒,當他接手北周這個大帝國時,南北朝已經徹底進入了尾聲,大分裂的時代即將結束,大一統的時機已經成熟。

楊堅的幸運,其實三個字就可以概括——宇文邕。由於宇文邕滅亡了北齊,統一了北方,彼時南北朝的局勢已經從三足鼎立變成了南北對峙;而且,此時的南北對峙,早不是早年的南北對峙——最初的南北均勢,發展到現在,已經變成了一邊倒的北強南弱。最能體現這一點的,莫過於南陳的疆域——在南朝四朝中(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南陳的疆域最為狹窄。

當然,這也不能怪南陳的開國皇帝陳霸先,這位老兄倒確實是一代英豪,但無奈,他接手的是前輩留下的一個爛攤子,能夠勉強維持局面就已不易,又哪能談及其他呢?陳霸先的不幸,同樣也可以用三個字概括——梁武帝(蕭衍)。

蕭衍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之一(活到86歲),但是,他的悲哀也正在於他的長壽,如果他能早死20年,現在我們評價蕭衍,就只能是四個字——一代英主。很可惜,他晚死了20年,正是因為這20年,讓他的歷史評價一再降格,以至於我們現在談起蕭衍,都必須長吸一口氣,然後考慮如何劃分他的功過。

當然,或許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老天讓蕭衍多活20年,其實何嘗不是給他一個更進一步的機會呢?一代英主時期的蕭衍,其歷史功績,主要體現在他的文治——他為人儉素,不吃肉,只食素,自己隨身的衣物也是縫縫補補,時有“一冠三年、一被二年”的說法;他篤信佛法,從中年時代開始就力主禁欲,生命中的後四十年,就不近女色;他是個大學問家,在他的倡導下,南梁文化發展成績斐然;他革新吏治,創造了在當時極具特色的選拔機制(規定小縣令政績出色,可以當大縣令,大縣令政績出色,可以當郡守),使南朝官場為之一新……

但是,有了這最後20年,蕭衍卻能夠在“武功”上也做出些成績,原因無他——六鎮兵亂後,北朝亂成了一鍋粥,給了南朝可趁之機。

然而,很可惜,年邁的蕭衍,彼時已經再沒有南征北戰的豪情了,在北朝一片大亂之際,他居然只出手了一次,而大部分時候,他居然都處於旁觀狀態。

蕭衍唯一出手的一次,便是陳慶之那次傳奇的北伐。當然,這唯一的一次,我們也能看出蕭衍對戰事的敷衍,因為,他居然只派出了七千人,要不是主帥是陳慶之,歷史上豈能留下南梁北伐的印記?

縱然如此,蕭衍也還有機會。陳慶之用七千人,打出了七萬乃至七十萬才能打出的成績,南梁軍一路長驅直進,最後居然占領了洛陽,非但是占領了洛陽,甚至還站穩了腳跟……如果蕭衍足夠聰明,他本有機會收下陳慶之給他送上的大禮,但是,他卻硬是讓到嘴的肥肉從嘴邊飛走了——他居然聽信了元顥的鬼話,讓一支增援部隊,活生生的停在了邊境線上,然後讓他的大將陳慶之孤立無援,最後還得剃光了頭發,才勉強撿回一命……

這最後的20年,蕭衍非但沒有把握住老天給他建立武功的機會,甚至,他原本可以名垂青史的文治,也因此大為縮水。

蕭衍的最後20年,我們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一是驕傲,二是仁慈。

所謂驕傲,是蕭衍躺在了他的功勞簿上,居功自傲,剛愎自用,乃至於喪失了一個治國者所應有的理智。

公元564年,蕭衍身邊的大紅人賀琛,給當年已經耄耋之年的梁武帝上了封奏疏,言辭委婉的,指出了國家面臨的四大危機——一是戶口減少,賀琛認為是地方官辦事不力;二是吏治腐敗,無官不貪,賀琛認為是“風俗侈靡”造成的;三是官場風氣不正,很多官員常借著些小事排擠對手;四是國庫空虛,到了“日不暇給”的地步,賀琛認為,這是因為鋪張浪費。

賀琛說的這四點,應當說還是相當公允的,切中肯絮,但是,蕭衍拿到這封奏疏後的反應是什麽?兩個字——大怒,然後,親自起草詔書,痛罵賀琛,予以強硬回擊——一、你說地方官辦事不力,可以,你具體指出誰誰誰有問題;二、你說要力行儉素,教化天下,說得對,但是老子還不夠儉素嗎?老子30多年沒碰過女人了,住所就一張床,不喝酒,不好音樂,每天三更就起,經常忙到一天吃一頓飯,以前腰圍超過十圍,現在兩尺不到,老子他媽是為了啥?你說啊!三、你說百官無不奏事,只是說些雞毛蒜皮小事,誇大政績,想要升官,好,你現在不許百官奏事,豈不因噎廢食?沒聽說過“專聽生奸,獨斷成亂”這句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