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荊軻刺秦王(第6/7頁)

荊軻的故事此到結束。在戰國幾個著名刺客中,荊軻大概是最受後人推崇的,但他是最失敗的。

後來,陶淵明說他失敗的原因是“惜哉劍術疏”。也就是說,荊軻空有刺客的精神,但殺人的業務有點菜,最後居然在離秦王很近的地方,還給秦王逃走,然後反擊成功,自己功敗垂成。

這話可能很有道理。而且荊軻估計對自己的業務有點不自信,否則,他就不會等那個聶蓋了。於是很多人就想,如果姬丹不那麽著急,能夠等到聶蓋的到來,兩人一起到秦廷當中,聯手刺殺嬴政,肯定應該成功了。

於是,很多人又覺得,如果這個計劃成功,秦始皇就此死去,中國歷史會是另一個模樣。燕國不會被滅,戰國繼續精彩。

這些預測很能讓人產生很多的聯想。然而,即使秦始皇死去,秦國也絕對會繼續強大,燕國同樣會被滅掉。

只是那一段歷史的細節會是另一個模樣。秦始皇死了,得益的絕對不是燕國,而是嬴政國內的政治對手或其他人士;不管是誰上台,這位初即位的領導人一定會把罪行推到燕國的頭上,然後迅速發動伐燕戰爭。以燕國的實力,被快速消滅是情理之中。他要是不高舉伐燕報仇大旗,他就不是一個合格的秦王。而秦國死掉一個最高領導人,也就是掛了一個國家元首而已,國力一點沒有受損。而秦國還有王翦、李斯這樣的牛人在支撐,國內高層發生動亂的機會基本不存在,國外敵對勢力又有誰能突破王翦的虎狼之師?

太子丹只是個很有熱情的搞事者,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人物。這哥們兒本來爽歪歪地去當人質,想靠著以前的關系得到秦王的關照,哪知,到了秦國,嬴政不把他當一回事。這哥們兒就耍起公子爺的脾氣,居然逃跑了——人質逃跑,本身就是一個嚴重的國際事件。

他回到燕國之後,就一心一意想著去殺掉秦王,要回自己的面子。當然,如果能搞出一套富國強兵政策來,然後與秦國對決,最後把秦國打敗,那是很對頭的。可他居然只想到派出一個刺客,跑到鹹陽去把秦王刺死。玩的是黑社會的做法。

他卻不知道,黑社會的做法只能在黑社會那裏行得通,卻不適用於國際社會。他天真地以為,當年曹沫用一把寶劍把齊桓公劫持,逼迫他把魯國的土地退還魯國。可現在的形勢跟當時的環境一樣嗎?當時,管仲只是想讓齊國稱霸,滿足曹沫的要挾,那是為了在政治上加分,化被動為主動,把負面影響變成正能量。既救回齊桓公的命,也向外界釋放出齊國是講誠信的一個國家的信息。而現在秦國根本不需要這個誠信的帽子。你惹他,他打你,你不惹他,他同樣打你。即使你把土地獻給他,他仍然打你——除非你把所有的土地證都交給他。

姬丹看不到這一點,結果是給我們奉獻了荊軻刺秦這樣一場豪華的大劇,從開演的那一天起,就一直極大地豐富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但他注定要失敗,荊軻也注定失敗。想靠一把匕首扳轉歷史的車輪,是永遠辦不到的。即使荊軻能等到聶蓋,僥幸成功,但那也只是荊軻的成功,讓他的故事成為一個完美悲壯的故事,而姬丹仍然是失敗的。

只是姬丹的失敗,敗得很不上档次。而荊軻的失敗,卻轟轟烈烈,在那一頁歷史上,燦然出色。不同的人面對同一個失敗,成色是不一樣的。

義士高漸離

荊軻死了,他以生命的完結來結束這個故事。

但余震仍然沒有完。

嬴政做夢也想不到自己竟差點死於這個天天在燕市那裏又唱又哭的男人。這哥們兒本來脾氣就火暴,受了這個刺激,他要是不報復一下,他還是秦始皇嗎?

嬴政下令提前啟動伐燕程序。王翦帶著大軍渡過易水,向燕國發起沖擊。

燕國和代國的部隊集結起來,抗擊秦軍。

王翦在易水之西與燕代聯軍會戰,大破之。

始皇二十一年,王翦攻下燕國的首都薊。

燕王和太子丹率著最後的部隊逃往遼東。

李信猛追過去。那個代王趙嘉眼看逃不掉,就叫那個燕王趕快把太子殺了,拿著那顆腦袋送給秦王,心想也許秦王會原諒他們一把。

姬丹知道後,立刻逃跑。但他的老爸為了活命,對他也不放過,派人到處排查,硬是把他捕獲歸案,然後割下他的人頭,送給嬴政。哪知,那顆人頭還沒有送出去,秦國的大軍已經開過來了。

姬丹就這樣完蛋,死在老爸的刀下。

荊軻故事中還有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高漸離。

高漸離本來跟刺秦無關,但他是荊軻的朋友,又在易水邊上與荊軻共同表演,也被秦王劃為荊軻的同黨,到處通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