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陳勝吳廣起義(第6/8頁)

這話其實是真的有道理。後來,朱元璋都還重新把這話當成他的策略。

但陳勝不是朱元璋。這個曾經在田頭對著天空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的人,其實胸懷還是很有限的,只是比那些長工強幾個档次而已。他覺得都有那麽多人勸自己稱王了,自己為什麽還要謙虛下去?

於是,他否決了張耳和陳馀的意見,自立為王,國號還是“張楚”。

風起雲湧

如果僅僅是陳勝和吳廣兩個人在搞事,對於秦王朝而言,並不怎麽可怕。但在陳勝、吳廣他們搞事之後,很多地方都爆發了群體事件。而且這些群體事件都是十分暴力的,個個都拿起兇器,直接找當地領導幹部,然後什麽話也不說,當場砍殺。

當時,秦朝也搞了個巡視制度,不斷派人到處地巡視,然後回來向二世匯報。那些從東方回來的巡視人員把這些事向二世進行了詳細匯報。

二世聽到後,大怒。不過,你以為他的大怒是為了這個形勢而大怒,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他大怒是因為這幾個巡視員怎麽能給他匯報這些事?在他的領導下,大秦帝國正欣欣向榮,廣大百姓安居樂業,建設著我們偉大的祖國。不信,你看看,這麽多宮殿、這麽多的公路,還有那條長城萬裏在雲中穿梭。如果不繁榮昌盛,如果不欣欣向榮,如果不安居樂業,我們能取得這麽偉大的成就嗎?不說以前,就是以後的朝代,還有哪個皇帝能建成長城這樣偉大的工程?你們這些家夥,沒有看到國家的主流,只看到那些負面地方,就在老子面前唱衰大秦。

他下令把這些人都移交司法機關,從重處理,以警告那些敢於唱衰大秦的人。

這樣一來,其他巡視人員回來交差的時候,都說現在咱們偉大的祖國形勢一片大好,大家都說皇帝陛下英明得很。作為這個時代的老百姓,他們感到很幸福。

二世一聽,更幸福了,他問:“是不是還有些小事件?”

那些巡視員說:“都是一些偷雞摸狗的小混混,平時對社會不滿,出來搞點小事。各級地方政府都早已擺平,哪用得著陛下操心?”

二世一聽,“呵呵,很好。你看,我們也沒有回避負面問題啊。”

二世很高興。

陳勝更高興。

這時,他的事業在二世那幸福的笑臉中做得更大了。他任命吳廣為假王——這個“假”可不是假冒偽劣的那個“假”,而是代理的意思。也就是說,現在吳廣被任為代理楚王,帶著部隊向滎陽進軍。

張耳和陳馀又來勸陳勝,現在趙地那裏空虛,可以馬上派一支奇兵偷襲。

陳勝這時倒聽了兩人的話。但他並沒有派張耳和陳馀兩人做主將過去,而是找來他以前的好朋友武臣為主將,讓張耳和陳馀做武臣的助手,帶著三千人去攻打趙地。

陳勝的事業這時越來越興旺發達。

但那個葛嬰卻倒了大黴。他倒黴並不是因為碰到什麽高手,被人家打下來最後殺頭的,相反,他打得十分順手。他在陳勝進入陳城之後,就帶著部隊出征。這時他已經到了東城。當然如果他繼續打下去,什麽事也不會發生。可這哥們兒在東城那裏發現了一個叫襄強的人,是楚王的後代。

葛嬰這時的想法跟張耳和陳馀一個樣,覺得這個楚王後代是個可以利用的人,於是就讓襄強當了楚王。

哪知,他才立襄強沒幾天,就傳來陳勝當楚王的消息。

葛嬰知道自己搞砸了,急忙把襄強殺掉。他當然知道,光殺襄強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因為不是襄強自己要當楚王,而是他叫襄強當楚王的。你殺一萬個襄強,陳勝還是放不過你。於是,他急忙丟掉手中的工作,跑到陳勝那裏當面作了深刻的檢討。

但他的檢討再怎麽深刻,也比不過陳勝對他的恨那麽深刻。沒幾天,陳勝就找了個借口,把這個葛嬰殺了。

陳勝覺得很解恨,但他一點兒沒有想到。現在他之所以把造反事業做得這麽大、這麽順利,完全是因為秦朝太過殘暴太過腐敗,大家都已經起來反抗了。他的部隊一直向前,基本沒有碰到什麽阻力,卻沒有想到,秦國的大軍還在北方那裏沒有調過來,真正的困難還沒有來到。他現在手裏別的都不缺,就是缺人才,尤其是打仗的人才。這個葛嬰是他手下唯一能打仗的人才。但他卻一刀砍了。

這一刀,把葛嬰的腦袋砍下了,同時也在他的事業上狠狠地砍了一刀。

不過,陳勝沒有想到這一點。他不怕沒有人才。因為現在他又發現了一個人才。這個人叫周文。

他任命周文為將軍,叫他帶著主力部隊向西,目標就是鹹陽。

而武臣那邊的進展也十分順利,他采納蒯徹之計,一口氣就把故趙地的三十多個小城全部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