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8章 初夏(第2/4頁)

倘若說齊國那邊的戰況已經足以叫人意外,那麽魯國這邊,更是讓人目瞪口呆。

誰曾想到,魯王公輸磐竟然會招攬桓虎這種巨寇,又有誰能想到,在楚國攻魯的大趨勢下,那桓虎居然有膽子投奔魯國,與楚國這個龐然巨國相抗衡,更關鍵的是,他居然還真擊潰了楚國一路軍隊。

“莫非……齊魯兩國此番還真能抵禦住楚國的進攻?”

伸手輕輕拍了拍窗欞,趙弘潤心下暗暗盤算道。

國與國之間的利益,與親份無關,就算暘城君熊拓是他的內兄,但趙弘潤內心依舊更傾向於楚國這番攻打齊魯兩國失利。

這不是什麽自私不自私的粗淺問題,而是更深層的考量。

就魏國而言,眼下的魏國,既已得到了遠遠超過本國需求的土地與豐富的牧場,也基本上坐定了“中原霸主”的位置,若無意外的話,至少二十年內不會主動挑起對外戰爭。

因此,魏國對楚國基本上是無害的,並沒有什麽理由去撕毀“魏楚結盟”的協議。

相比之下,楚國撕毀協議的可能性較大。

只要楚國此番吞並了齊魯兩國,在得到了兩國土地的同時,擁有了齊國的財富與魯國的工藝技術,那麽不出十年,國力突飛猛進的楚國,就會對魏國的霸主地位造成威脅,甚至於,楚國自己也因此出現了野心,妄圖取代魏國而成為中原霸主。

到時候,魏楚兩國情誼不復,為了利益相互攻伐,這才是最糟糕的。

反過來說,倘若楚國吞並齊魯兩國失利,那麽就只能老老實實地發展國力,不會去奢望取代魏國,因此與魏國也基本上不會出現什麽沖突。

這種情況,其實對魏、楚兩國都頗為有利。

當然,更重要的是,羋姜到時候就不必夾在魏國與楚國之間難做。

因此,在趙弘潤自己沒有出手的情況下,得知楚國在攻打齊魯兩國的戰爭中出現了阻礙,趙弘潤其實是非常歡喜的,他甚至有心寫封信給桓虎,表彰後者兩句。

想著想著,趙弘潤的心思再次回歸到當前的“魏韓之戰”上。

是的,盡管在今年的三月份,趙弘潤與韓王然在那座小土丘取得會晤,並達成了某些協議,但魏、韓兩國的戰爭,卻仍然還在持續。

這也難怪,畢竟韓王然雖然做出了妥協,願意以“割讓包括邯鄲在內的、邯鄲郡南部所有城池”為代價,換取魏國同意終止兩國的戰事,但這種私底下的協議,終究是不好擺上台面來講。

試想,韓王然該怎麽向臣下交代?難道他能說,我用割讓城池、甚至是割讓王都來乞和?

倘若他敢這麽說,那麽,韓王然瞬間就會失去絕大多數的支持。

因此,韓王然只能在背地裏“幫助”魏國,比如,以糧草不繼為借口,命令前線作戰軍隊徐徐後撤,變相將邯鄲以南的城池拱手相讓。

也正是這個原因,目前魏、韓兩國的軍隊還在打仗,不過戰場,已從魏國的河內郡,慢慢轉移到了韓國的邯鄲郡,而在此期間,魏國也逐漸收復汲縣、淇縣、共地、臨慮等失土,甚至於,還打了蕩陰侯韓陽的封邑蕩陰。

不過在這段日子裏,趙弘潤為了隨時可以向齊國出兵,因此並未分兵攻打韓國腹地,始終保持著按兵不動的局面。

不得不說,這讓韓魏兩國的很多官員士卿、統帥將軍都有點看不懂,畢竟,魏公子潤懈怠戰爭,而且還是在這種關鍵戰爭中攜帶,這是難以想象的。

只有極少數人才明白,趙弘潤之所以按兵不動,這是為了能隨時出兵齊國,截楚國的胡。

似這種事,彼此心照不宣即可,沒必要弄得人人皆知。

而這極少數人中,就包括南梁王趙元佐。

不能否認,南梁王趙元佐確實是一位頗具戰略眼光的統帥之才,他見趙弘潤率領十萬魏軍駐紮在巨鹿,近三個月按兵不動,就猜到這位太子殿下多半是想襲擊齊國,順帶著,也猜到了他們這場“魏韓之戰”的結果——那位太子殿下都準備轉戰齊國了,這是否代表著韓國已在暗地裏表示了求和之意呢?

而韓軍這邊,韓軍主將暴鳶,則是得到了韓王然隱晦的暗示。

雖然心中不甘,但暴鳶也明白,這場仗他們多半是無法全身而退了,於是也就暗中徐徐放水,以至於邯鄲郡境內魏韓兩軍的征戰,雙方變得越來越默契:上午韓軍從某城池撤離,下午魏軍便進駐該城,為了掩人耳目在城外打一場,雙方也是草草收場。

打到這種地步,其實已經可以說,魏韓之戰已然結束,剩下的,只不過是收尾善後而已。

對於這些事,有不少韓人看在眼裏,就比如韓國的丞相申不駭。

當這位老丞相得知韓王然曾與魏公子潤會面過,再結合隨後暴鳶的種種消極作戰行為,老丞相當即就猜到了幾分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