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1章 貨幣(第4/4頁)

在決定了新幣的式樣後,接下來需要考慮的,就是整個貨幣體系。

是的,趙潤並不滿足於僅僅鑄造一款銅錢,因為以魏國如今的交易流通,事實上銅錢已經不能滿足交易的所需,以至於最近幾年,魏國商人們之間在交易中,更傾向於用“紙契”來代替那一箱箱裝滿了銅錢的沉重箱子。

但“紙契”這玩意它並沒有什麽保障,若是另外一方硬是要耍賴,就算告到官府,也很難依照魏國的刑律來懲戒對方——因為並沒有相關的律令。

這種現象,是不利於貿易的,需要根除。

至於根除的辦法,一方面固然是在魏國刑律中增加相應的刑令,另一方面,就是鑄造比銅幣具有更高購買力的貨幣,比如銀圜錢、金圜錢。

但問題是,倘若要施行這種貨幣體系,銅、銀、金這三種圜錢的兌換比例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倘若材料貴於錢幣本身,一些投機之徒很有可能就會收集錢幣回熔;倘若材料賤於錢幣本身,那麽,那些投機之徒,未嘗不會私鑄錢幣,從中獲利。

雖然說在魏國,私鑄錢幣是砍頭的罪行,但這並不能完全根除某些人的貪婪。

因此,在這一塊上,需要仔細琢磨。

不過趙潤,卻在這件事上的提出了他的建議,即在銀、金等錢幣中,添加其他金屬,一方面能增加錢幣本身的硬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平衡材料本身與錢幣的價值,盡可能地使兩者等值——這樣一來,無利可圖,就能大大降低投機者回爐熔煉錢幣或者私鑄錢幣的可能性。

數日後,冶造局很快就鑄造了一批銅圜錢的樣品,迅速派人將其送到垂拱殿,送到魏王趙潤面前。

當日在垂拱殿中,趙弘潤跟內朝諸位大臣,仔仔細細地審視了每一枚錢幣。

不得不說,冶造局的技術實在無需贅敘什麽,他們打造出來的銅錢,無論是字跡,還是錢幣背後那駟馬戰車的圖案,都頗為清晰,相比較先王趙偲在位期間鑄造的那些錢幣,不知要清晰多少。

“只有銅圜麽?銀圜、金圜呢?”趙潤詢問送來這批錢幣的冶造局官員。

那名冶造局的官員為難地表示,他們冶造局內部的工匠,還在調試銀圜、金圜的材料比例。

畢竟趙弘潤為了日後方便統計,采取的是“十進制”,而不是這個時代原有的“十六進制”,這幾乎是要顛覆魏國原有的度量衡標準。

好在當年趙潤改良的“肅氏度量衡”在魏國已經有一定的基礎,否則,他還真不敢這麽做。

不得不說,調試銀圜錢、金圜錢的材料選用比例,這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冶造局的工匠們調試了足足三個月,這才按照魏王趙潤的標準,鑄造出了第一批銀圜錢、金圜錢的樣品。

至於質量問題,當然無需贅敘:冶造局出品,必屬精品。

“很好!就按照這個,交予戶部鑄造。”

在看過樣品後,趙潤很滿意地說道。

隨即,冶造局便將他們鍛造出來的、用來鑄造錢幣的一架架模具,移交給了戶部,由戶部來鑄造新幣。

而同時,朝廷則出台了相關的條例,推行新幣,廢棄舊幣,同時,也限制外來貨幣流通於魏國國內。

正如朝廷所預測的那樣,雖然有種種不適應,但新幣很快就流通擴散,甚至於,夾帶著魏國的文字與文化,流向了韓國、楚國、齊國、秦國等中原其他國家。

這讓其他國家有遠見的人,漸漸感覺到了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