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9章 內外並舉

魏興安五年春季,工部已在魏國全國境內的三十座大縣,建造了“初等國立學塾”,且又在每一個郡級縣,建造了“高等國立學塾”,攏共約三十座初等國立學塾,以及十一座高等國立學塾。

而汾陰作為河東郡的大縣,又是郡治所在,因此城內建造了兩座學塾,而兩座學塾,在工部的工匠建造竣工之後,便將其交割給了汾陰縣。

如今的河東郡,亦是人才濟濟,軍隊方面有河東守、臨洮君魏忌,還有原司馬安的副將蒲坂尉聞封,管理民生的府衙這邊,則有寇正、劉病已、木子庸、尚陽等文治之臣,使得汾陰縣這座曾經飽受戰火的縣城,如今呈現出欣欣向榮的面貌。

汾陰,以及桓王趙弘宣的封邑“安邑”,即目前河東郡最具繁榮潛力的大縣。

當汾陰城內建成了那兩座學塾之後,寇正領著他的老師“尚勛”參觀了這兩座學塾,便將朝廷的種種政策告訴老師。

當得知這兩座學塾是無償為教授河東郡子民學業而設時,年過七旬的尚勛拄著拐杖由衷地稱贊,既稱贊他們魏國君主趙潤的賢明,亦稱贊朝廷的仁政,畢竟在他看來,辦學育人,這是功在千秋的大事!

“且不知,這學塾教的是儒學、亦或是法學?”尚勛好奇問道。

“儒法並舉、輔以旁門。”寇正恭敬地回答老師的疑問:“並且,朝廷不日還會送來授業的書籍,要求我等以此書籍教授學子。”

“哦?”尚勛捋著胡須若有所思,半晌後說道:“待那些書籍送達汾陰時,切記給老夫幾本借閱。”

他很好奇,門生寇正口中那由“朝廷禮部刊印的書籍”,究竟是什麽模樣。

寇正當然不會拒絕老師的要求,恭恭敬敬地應下。

大概十日後,送遞書籍的馬車,便沿著馳道抵達了汾陰縣,將那整整一車廂由刑部本署監察刊印的書籍,送到了這邊。

而當日,汾陰令寇正便懷揣著幾本用於初等國立學塾的教材,來到了老師的家中,恭恭敬敬地遞給老師。

尚勛拄著拐杖,坐在椅子上,審視著擺在桌案上的那幾本書。

擺在左側的有四本,分別是《百家姓》、《寓樂》、《軼談》、《算術》,據寇正介紹,乃是初等國立學塾的教材。

而擺在桌案右側,還有幾本,分別是《法論》、《墨言》、《陰陽學》、《名法》、《兵韜》、《儒學》、《傷寒論》、《縱橫論》、《本草論》、《地質論》等等,乃是高等學塾的教材。

相比較《百家姓》那四本,後九本書籍一看名字就能猜到是高深的學術。

但尚勛第一本翻閱的,卻還是《百家姓》。

只見他雙手捧起書籍,仔細審視著書皮上那方方正正的“百家姓”三字,皺眉說道:“這不像是經人手抄,莫非就是你曾經提過的‘印刷’之法?”

“是的,老師。”寇正恭敬地回答道:“朝廷掌握了一種可以用器械抄書的工藝,據學生所知,十日內可抄書一千冊。”

“哦?”尚勛微微皺了皺眉,隨即審視著手中的那本書籍,喃喃自語道:“福兮?禍兮?”

仿佛是猜到了老師心中的想法,寇正微笑著說道:“老師放心,這種工藝,目前被朝廷禮部掌握,除非陛下或禮部批允,否則,旁人是絕無利用那等工藝,使書籍泛濫的。”

尚勛愣了愣,隨即這才自嘲笑道:“呵呵,是老夫杞人憂天了……是啊,老夫想得到的事,那位明君,還有朝中的大賢,又豈會想不到呢?”

說罷,他憂慮盡消,翻開書頁,仔仔細細觀閱起手中這本《百家姓》來:“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呵呵呵,還真是如傳聞的那般淺顯易懂啊。”

寇正在旁正要解釋,卻見尚勛點點頭又說道:“不過作為教授稚童認字的書籍,這已經足夠了。美中不足,這本書僅僅只記載了天下姓氏,不足以囊括平日所需,希望朝廷日後能予以完善……”

說罷,他放下《百家姓》,又拿起了《寓樂》。

翻開《寓樂》第一篇,即是《攘雞》,講述的是前宋國大夫與孟子的對話。

文中大意為:

宋國大夫對孟子說:“稅率十分抽一,免除關卡和市場的賦稅,今年還辦不到,先減輕一些,等到下年然後實行,怎麽樣?”孟子說:“現在有一個人,每天都要偷取鄰居家的一只雞,有人勸告他說:‘這不是品德高尚的人的做法。’他說:‘請允許我減少偷雞的次數,每月偷一只雞,等到第二年,就停止(偷雞)。’如果知道這是不道德的,就趕快停止,何必要等到來年呢?”

在該篇的最後,書中又教導:知錯改正要及時,決不能故意拖延、明知故犯;做學問亦是如此,今日能做的事,不可拖延到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