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9章 內外並舉(第3/4頁)

按照朝廷的要求,《儒學》、《法論》、《墨言》、《兵韜》這四本是必修科目,而其余幾個科目屬於選修,於是乎,法家子弟只能捏著鼻子去看儒學,而儒家弟子,也能強行按捺心中的不滿,去觀閱《法論》、《墨言》。

而在此基礎上,各學子們也選擇了一些輔修的科目,有純粹充當課外讀物的小說家書籍,也有高深的《陰陽論》、《傷寒論》、《縱橫論》等等,至於《本草論》、《地質論》、《傷寒論》這幾本,選擇的學子相對較小,但也並未沒有。

最少的,莫過於名家的《名法》,一來是名家此前自從被按上了“詭辯”的惡名後,名聲很大,二來是書中講述的那些理論道理,還真不是一般人能夠看得懂的,只有那些天資聰穎、邏輯能力強的學子,才能看得懂名家的那些理論,否則,就書裏那些話,還真是很容易就讓人頭暈目眩。

待等到五六月的時候,除了河套、河西等地處邊陲的郡尚未完全落實學塾就讀學子以外,其余幾個郡,無論是初等學塾還是高等學塾,都已經有許多學子就學,至於教授這些學子的老師,一部分是由當地郡守從本地招募,一部分則是由朝廷派駐。

不能否認,由於初次嘗試這種教學模式,期間難免會出現問題,比如,儒法兩家的學子抗議朝廷強迫他們學習彼此的學論,還有就是一部分老師跟不上教學,可能懂得還沒有那些自學的學生快,但鑒於魏王趙潤以及朝廷的強勢,這些抱怨也好、牢騷也罷,都被壓了下去。

對此朝廷講得很明白:除非你放棄考舉,否則,儒、法、兵、墨這四門就是必修課,日後的鄉試、郡試、會試等等,也會圍繞著這四門學術來頒布考題。

此時,諸學派子弟,終於明白了“主修”與“輔修”的真正含義,且儒、法、兵、墨四家,為自己學派占得了一席之地而慶幸不已——這簡直就是朝廷在為他們擴大聲勢啊!

而作為輔修的那八門學術,雖然羨慕儒、法、兵、墨四家的地位,不過對自己學派能占得輔修一席之地,倒也頗為滿意。

比如名家,自從被按上“詭辯”的惡名後,那真的是很難招收什麽學生。

而醫家、陰陽家等等,跟儒法墨三家比起來根本就是小家學術,若沒有魏國朝廷支持,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興旺起來。

至於最最慶幸的,莫過於小說家。

小說家編寫的《軼談》,是唯一一本並不局限於國立學塾的書籍,在魏王趙潤的授意與朝廷的默許下,小說家的這本《軼談》,被禮部大量印刷,在各地均有銷售。

再加上售價便宜,因此,這本《軼談》很快就傳遍了整個魏國,成為了許多各階層人士打發時間的書籍。

雖然還是有很多人看不起這種書,但不能否認,貴族子弟們買了這本書,平民百姓也買了這本書,甚至於,就連軍隊的兵將,亦想辦法弄到了這本書。

據說,河西守司馬安在看到書中以他為原型的“百羊滅敵”典故時,素來陰沉穩重的這位大將軍,當著麾下兵將的面忍不住呵呵笑了出聲,被河西軍的兵將譽為“罕見奇觀”。

而同樣的,像河東守、臨洮君魏忌,上黨守姜鄙,河內守、燕王趙疆,還有商水軍的伍忌,鄢陵軍的屈塍,魏武軍的韶虎、龍季等等,皆因為這本《軼談》而名傳整個魏國,曾經許多對這些本國將領並不熟悉的魏人,通過這本書,對這些位將軍從此耳熟能詳。

甚至於一些好事之徒,在閑著沒事的時候,忍不住探討“究竟哪位將軍更加勇武”這種話題,且爭論地興致勃勃,變相地再次擴大了司馬安等魏將的知名度。

不誇張地說,雖然這本《軼談》被很多文人看不起,但不能否認,其實它才是最最成功的。

出版《軼談》且銷售於各地的錢,禮部收取了一部分作為成本費用,其余則交給了小說家的領袖周初。

看著那滿箱滿箱的魏國金圜錢,周初以及其余小說家的門徒們,不敢置信地瞪大了眼睛。

他們此前從來沒有想過,他們小說家有朝一日居然還能有揚眉吐氣的一天。

見這些小說家子弟似乎因那些錢財而震驚,親自前往的禮部尚書杜宥,一邊暗自稱贊魏王趙潤的先見之明,一邊叮囑周初等人,希望他們不忘初心、再接再厲,寫出下一本作品。

並且,杜宥還將國內市面上對《軼談》的反響,告訴了周初等人——無需贅敘,在這種缺少娛樂方式的年代,忽然間出現這樣一本有趣的書籍,當然會立刻風靡全國。

“尚書大人放心,也請陛下放心!”

在得到杜宥的提醒後,周初等人立刻收斂心神,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絕對不會因為錢財而迷失了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