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1章 開城

一個兵丁吐了口痰,說道:“他娘的,遭瘟的老天,又來了一大隊逃荒的。”

“咱這裏也吃不上飯了,逃荒到這裏有屁用。”

“咱這裏好歹是鎮城啊,四周寧夏前屯衛,中屯衛,平虜所,靈州所,寧夏衛,這麽多衛城所城,城裏好歹有些富戶大戶,將門也有錢,逃荒要飯給口吃的,弄個粥棚,總不能叫人都餓死。”

“你那是老黃歷啦。”一個相貌老成的守兵嘆道:“逃荒的人太多,這幾年沒有一年好年景,朝廷又是年年拖欠糧餉,幾個月才關一回餉,上頭的將門大人們也撈不著多少好處。他們名下的田畝也是年年欠收,現在咱整個寧夏鎮都窮的要死。”

“甘州那邊也好不到哪去。”

“這麽著說榆林又好了?”

“太原鎮也不行。”

“就大同有錢啊,我去年跟著上頭路過一次大同,那邊的地面可是真富裕,個個都吃飽喝足,油光滿面的樣子。”

“大同那不是大同鎮有錢,也不是朝廷給足軍餉,地面有錢,當兵的有口吃的,都是和記的功勞。”

“和記咋著就不到咱寧夏鎮來。”

“犯忌諱啊。”

“就算是在大同,朝廷也是防著。要咱說,人家有本事能打北虜,又能賺錢叫百姓過好日子。哪象朝廷,軍餉都發不足,弄的咱饑一頓飽一頓的。”

“你們有沒有聽說,老王貴家的媳婦已經當了半掩門。”

所謂半掩門就是暗娼,以往提到這種話題,各人都會眉飛色舞的說上好一陣子。可是這個老王也是鎮兵之一,和大家一樣拿著一兩的月餉,還有每個月幾鬥的軍糧,但這些餉和糧從來沒有及時到位過,而且糧是摻了石子的黴化糧,銀子則永遠幾個月才發一回,還是成色黑爛,發下來打個七折,發黑成色不好再打七折,時間上則是三個月到半年才發一回,所以鎮兵和他們的家人從未吃飽過,婦人們一直要做一些零活來貼補家計,兵丁們則要想辦法弄些外快,不然的話憑朝廷的糧餉早就餓死了。

今天提到這種事情,在場的人都有點兔死狐悲的感覺,誰又能知道,自己家的婆娘會不會真的也有被逼到做暗娼的那一天?

“我就是死了,也不能叫婆娘做這個。”

“這話別說了,王家是二小子生了病,沒錢看病。”

“提起這個話又叫人嘆氣了,咱們命不好啊,大同那邊和記有醫館,看病不要銀子,拿藥也便宜,那邊的人命好。”

“不提了,上頭叫準備放人進來。”

“全放進來?”

眾兵倒是都有些意外。

前一陣逃難逃荒的人太多,鎮城也不大,不比內地的府城富裕,容納不了太多的人進來,所以上頭是決定放一部份,其余的引導到別的衛城和所城去。

有一些能走的就叫他們往東南走,往固原州那邊或是平涼,然後往東一路到關中,西安府那邊水土還好,遇災不重,關中還相當的富裕,而且西安是富裕的大城,容納十萬八萬的難民也不再話下。

事實上二十多年來,不少寧夏固原和榆林鎮的逃荒人都是往關中去,關中在從萬歷中期到目前為止的災害中受災都不重,地方上富戶很多,城市也較大和較為繁榮。

與江南和京師一帶當然還是沒得比,也比不上開封等大城,但容納十幾二十萬的逃民安置在關中一帶還是沒有問題的。

從天啟年間開始,這幾年來有不少陜北的難民已經開始往大同跑了。

在以前,大同也是逃難的主力,晉北也是相當的窮困,靈丘幾個縣都很少有耕地,遇災時晉北和陜北一樣都是受災區,也是逃荒的主力。

崇禎二年大起義開始時,晉北也是流賊兵員的補充地之一,不少在大同一帶的邊軍拖家帶口的投入農民軍之內,造反乞活。

“放人,放人吧。”一個把總按刀走過來,身上的衣袍也補了好多個補丁,西北的軍鎮窮困,把總的收入也是相當的有限。

“咋著了,今個能全放進來?”

“全放進來。”把總臉上帶笑,說道:“朝廷的賑濟今個到。”

“多少?”所有守城門的兵丁都是精神一振,賑濟到了,當然是官員和將領們的盛宴,本城的大士紳也會分潤不少,再下來就是他們這些直接賣力的人會有一些好處,最後才把賑濟分給災民。

十成的賑濟,大約到災民那邊的是三成左右,這已經是很不錯的比例了。

“五千兩銀子,一萬多石糧。”

“啊,沒多少啊。”

一群人的眼光都黯淡下去,朝廷賑濟是有,而且陸續不斷的送過來,但數量都是太少了,上頭的人一分,他們這些人能分半鬥糧就算運氣好了。

至於災民,也是用賑濟糧加城中大戶捐的陳糧和雜糧,勉強能夠幾十天的吃食,在開春前不叫他們餓死,開春後不少人就回去了,預備下一年的耕作,就算是逃荒,這些人也不願耽擱農時……春天時種下的種子,很可能會在秋天帶來收獲,雖然一樣掙紮在溫飽線上,雖然還有種種艱難困苦,但最少不必再帶著一家老小出門逃荒,頭頂沒有寸瓦遮擋,雨雪天地在爛泥裏掙紮,在別人的屋檐下乞活,那種滋味可沒有想象的好受,或者說,遠遠超過想象的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