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3章 少君

等趙立德至新平堡時,果然連大同鎮也籠罩在相當緊張的氣氛之下,官道之上傳騎往返不停,顯然是朝廷與三邊,宣大的聯絡不斷,對農民起義,不管是皇帝還是士大夫都會相當的慎重和小心。

西人有哲人曾經說過,中國沒有歷史,無非就是王朝更叠。

對中國人來說可能沒有這樣深刻的感悟,但大明近三百年,一旦出現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熟知歷史的人總會立刻聯想到很多不好的東西。

陳勝吳廣,黃巾軍,黃巢,劉福通……中國歷史上要舉出造反的名人,恐怕能列出一長串的名單來。

在後世,王二名聲不顯,最多是被視為明末農民起義軍的首發第一人,所以才為人所知。但在當時來說,一個人敢首舉義旗,嘯聚百姓攻入縣城,殺害縣令,這絕對是第一等的悍賊,是為“賊”,對這樣的人,怎麽防患和小心都不為過,趙立德等人進入大同鎮時,各方官吏和將士們的異常謹慎和小心,包括朝廷的謹慎和多方布置,也就不足為怪了。

事實上也確實是如明朝君臣擔心的一樣,王二起義之後,迅速就帶動了幾十股農民起義軍,所謂“三十六家”義軍就是在這個時期成型。

張獻忠也是在崇禎元年舉事,而李自成要等到崇禎二年時。

真正的掘墓人還在吃公家飯,一直到愚蠢而自以為是的崇禎皇帝把李自成的飯碗砸了之後才出現。

新平堡表面上一如其舊,甚至叫人感覺到氣氛相對寬松許多。

外來的馬步兵已經在堡中呆了很久,與新平堡的商家百姓都混熟了,已經不再有剛進堡時的戒懼和小心。

並且有一個明顯的變化,新來的馬步軍已經開始拿和記的好處,將領們都制止不住,只能約束自己,彼此告誡,和記的好處不能拿,否則他們罪責不輕……

由於和記在堡中的存在,使得商家眾多,物價相對便宜許多,更要緊的是賴同心的舊部一直拿和記的好處,到現在也沒有徹底斷絕。

同樣的邊軍駐軍,一邊日子過的舒服,一邊卻是只能拿軍餉,不平之氣油然而生,駐軍超過一個月時間後,那些輪值堡門和夜巡的兵士開始在和記商行領好處,用好聽的話來說就是商家自發勞軍……無非是一些吃食和散碎銀子,對和記來完全不成負擔。

打發邊軍如養狗,也怪不得九邊重鎮淪落成現在這般田地。

趙立德進堡門時毫無困難,又重復數月前的光景,守門的兵見是和記的人回來,根本不加盤問就揮手放行。

而北門附近,一隊兵丁剛剛下值,從和記商行門前每人領了兩個肉包子,吃的滿口流油。帶隊的隊官則張著一個小布口袋,一個和記的大夥計往裏頭倒散碎銀子和銅錢,正午的陽光之下,碎銀和銅錢熠熠生輝,閃閃發亮,發出嘩嘩的響聲……

趙立德只是搖頭一笑,朝廷可謂真是昏聵,指望四處調集來的外來兵馬就能忠心效力,但其糧餉不備,對軍士向來酷厲苛刻,將士鼓燥嘩變已經多次發生,自嘉靖萬歷以來,軍伍兵變不可計數,這樣的軍伍豈可用來謀幹大事?榆林鎮中,三年未發餉的部隊都是不少,指望他們效忠皇明,真是與虎謀皮。

所謂忠誠,不過如此。

自萬歷到崇禎年間,特別是崇禎年間,軍隊叛變次數不可計數,抓將領,抓總兵,殺害將領乃至侮辱巡撫的記錄都有很多次,李自成就是崇禎二年往京師勤王途中,參將王國不肯發餉,導致軍伍叛亂而造反的。邊軍成了反賊的主力,真是叫人笑不出來的笑話……

及至張瀚府邸,卻見兩小兒自外而返,十余護衛散落四周,並不太著緊。

趙立德趕緊下馬,牽馬侍立左右。

他自是認得,這是長公子張彬和嫡公子少君張楨。

自湯餅會後,張楨嫡子身份確立,和記內部已經以少君相稱。

兩個孩童一個五歲,一個四歲,都是調皮的時候,張瀚也還沒有給兩個小孩開蒙,只是每常閑暇時都會親自教導兩個兒子,老三尚年幼,剛剛學步,不會說話,牙牙學語都辦不到,也就淡不上教育了。

“屬下趙立德見過少君,見過大公子。”

趙立德恭謹而立,神色儼然,這是應有的禮節。和記之內,已經早就視張瀚為主上,對這兩個孩童也以君上視之。

張瀚只要稱王或稱帝,兩個公子定然就是親王或封公,如當年大明太祖為吳王和稱帝時的故事。

所以要持臣上見主上之禮,和記廢跪禮久矣,見人動輒下跪反而別扭,所以趙立德也只是長揖而拜,而並非行大拜之禮……

趙彬點了點頭,說道:“趙大人不必多禮,我兄弟二人去堡外踏青遊玩,無甚要緊大事。”

趙立德微微一笑,心道:“這大公子口齒清楚,這般年齡也難得了,虧不少人說大人對孩子過於溺愛,其實我看管教的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