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魯王監國(第3/3頁)

總兵方國安是浙江人(方國安的籍貫據黃道周說是浙江蕭山;張岱在《石匱書後集》中記是浙江諸暨),在浙東地區有較大影響力。

在紹興、寧波義兵的表率下,浙東其他府縣如慈溪、石浦、定海、奉化、象山,在沈宸荃、馮元騮、張名振、王玉藻、朱懋華、顧之俊、袁州佐、姜圻等英豪的倡導下,紛紛舉起了義旗,公開和清廷對抗。

形勢既然這麽好,張國維認為急需迎立一位明朝宗室出任監國,以便把各地的隊伍吸納到同一旗下,更好地開展抗清鬥爭。

依據倫序,福王一系既然已經不存在了,那就當擁立桂王。但桂王遠在廣西,遠水不解近渴,而除了在台州(今浙江臨海)避難的魯王朱以海外,其他在浙江的明朝親王、郡王都跟著潞王一起降清了。

那麽,就擁立魯王朱以海吧。

朱以海,明太祖十世孫,魯肅王朱壽鏞第五子,生於萬歷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自小天資聰慧,性情慈和,善書法,諳歌吟,為父母所寵愛。於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被詔封為鎮國將軍。

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十一月,清軍攻破山東兗州,朱以海的長兄魯王朱以派自縊。朱以海在亂軍中倉皇南下,逃出生天,並於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月奉詔嗣魯王位。

同年四月,弘光登基,詔命新魯王朱以海徙封江廣,暫駐台州。

時人皆稱:“入浙五王,惟王最賢。”

這樣,浙東義軍內部並無太大的異議,便於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閏六月十八日迎朱以海出任監國。

魯王朱以海到了紹興,張國維、孫嘉績等人本來還想力勸他即皇帝位,魯王認為那樣做顯得太過猴急了,推辭說:“孤王出任監國,已經是情非得已了,要登帝位,還是等收復了南京,祭拜過孝陵,請示過太祖在天之靈,再從長計議尚未嫌晚。”

的確,要這麽急匆匆地稱帝,是顯得不夠嚴肅,那就先監國吧。

七月十八日,朱以海正式就任監國,以分守台紹道公署為行在,改明年為監國元年,任命張國維為兵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朱大典、宋之普為東閣大學士,章正宸為吏部左侍郎署尚書事,陳函輝為吏部右侍郎,李向春為戶部尚書,王思任為禮部尚書,余煌為兵部尚書,張文郁為工部尚書,李之椿為都察院左都禦史。孫嘉績、熊汝霖、錢肅樂起義有功,均加右僉都禦史銜督所部義師;進封大將方國安為鎮東侯,王之仁為武寧侯,鄭遵謙為義興伯,而以大學士張國維為督師,統率各部兵馬。

魯王政權的建立無疑為浙東抗清運動注了一劑強心針,各地義師揭竿而起,風應雲從,使浙東地區成為全國抗清鬥爭的核心。

朱以海監國伊始,就組織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錢塘江戰役,意欲劃江而守,堵截清軍南下。

他親賜張國維尚方寶劍,督師江上,調集了方國安、王之仁、鄭遵謙、張名振等部,號稱二十萬大軍,屯軍於金華到瓜力(今蕭山瓜瀝鎮)的錢塘江南岸,列營如星鬥,綿亙數百裏。

朱以海親歷了國破家亡的變故,亡命於江湖,飽嘗風霜之苦,意志得到了磨礪,面對清廷的強大兵力,他毫不畏懼,親臨前線犒師,使得義師的鬥志空前高昂,數敗清軍,並將清軍逐殺至杭州的草橋門下,收復了富陽、於潛(今臨安縣西)等失地。

但是,這年九月,正在朱以海軍勢方張之際,一道來自福建的詔書讓他傻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