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動蕩不安的小朝廷

事實上,在這個非常時期,從血統上考慮,桂藩朱由榔確實是最合適的人選了。

前文提到過,崇禎皇帝已死,崇禎皇帝的三個兒子生死不明,按照“兄終弟及”的宗法禮制,帝位就應該往崇禎帝的堂兄弟(崇禎帝只有一個親兄弟,即哥哥天啟帝)傳了。

崇禎帝最親的堂兄弟,當然得是祖父明神宗的孫子了。

而崇禎帝的堂叔父為福、瑞、惠、桂四藩王。

老福王朱常洵死於大順軍之手,新福王弘光帝登位後已敗亡,不提。

瑞王朱常浩原封陜西漢中,在戰亂中遷入四川重慶,全家被張獻忠處斬。

惠王朱常潤原封荊州,戰亂時和桂王一起逃入廣西,弘光在位時遷往浙江嘉興。監國潞王朱常淓投清時,惠王和周王、崇王等人均隨同做出降清之舉,不久被處死。

這樣,明神宗子孫就只剩下桂藩一支了。

桂王朱常瀛是明神宗第七子,原封湖南衡州,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八月,張獻忠部進軍湖南,桂王朱常瀛逃往廣西。

亂世洶洶,兵匪當道,朱常瀛第四子永明王朱由榔在永州被大西軍俘獲。

好不容易到了廣西梧州,朱常瀛身邊只剩下第三子安仁王朱由楥。

不過永明王朱由榔福大命大,被囚道州時,得明征蠻將軍楊國威的部將焦璉救出,歷經磨難,終於輾轉到廣西梧州與父兄團聚。

甲申年(公元1644年)十一月初四日,朱常瀛在梧州病死,安仁王朱由楥掌府事。

次年,隆武政權建立,朱由楥襲封桂王。

朱由楥極為敬重瞿式耜,其襲封後不久便病倒了,在病危之際囑咐弟弟朱由榔說:“國家事,一聽瞿先生處分。”回頭又拉著瞿式耜的手哀請說:“先生好輔之!”

朱由楥病逝,永明王朱由榔即被冊封為桂王。

隆武帝也知自己是明室疏宗,名不正、言不順,為爭取民心,不止一次放話說:“永明,神宗之孫,正統所系,朕無子,後當屬之。”

所以,隆武帝既死,瞿式耜毫無顧忌,一句話咬實:“敘親敘賢,應承大統。”

“敘親”不必多說了,朱由榔目前就是大家能找得到的萬歷皇帝的唯一親孫子了;而要說“敘賢”,朱由榔確實也可稱得上一個賢人,至少,他心地善良,時時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瞿式耜對他有比較深入的了解,稱贊他“質地甚好,真是可以為堯、舜”。

另外,朱由榔還有一個可以看得到的優勢,即相貌堂堂,面如滿月,須長過臍,日角龍顏,顧盼偉如,極具人君之相。

很多萬歷朝的老臣見了他,都覺得他的骨子裏透著萬歷皇帝當年的神韻。

但他的缺點也很明顯。

跟弘光、隆武二帝一樣,他同樣是在風霜漂泊中驀然得到大家的擁戴,毫無政治班底,更沒有屬於自己的軍隊,前景堪憂。

而且,又誠如瞿式耜所說,“所苦自幼失學,全未讀書”。

想想人家弘光剛到南京那會兒,對迎立的大臣說話舉止都頗為得體,而且,在人事任免、政事安排各方面,也都井井有條;隆武帝就更不必說了,博覽群書、熟讀儒學經典,即位之初,就有自己的施政方針和軍事設想。

可憐的朱由榔,因為讀的書少,不要說沒有治國思想,就連做皇帝最基本的言談舉止都一竅不通。

所幸的是,崇禎朝一個名叫王坤(又名王弘祖)的小宦官適時出現,投入他的府中,在旁邊不斷指點糾正,才使他不至於現場出醜。

王坤也因此得到了朱由榔的寵信,從而成了朱由榔政府的幕後決策者。

王坤雖說略懂宮中禮儀,做上了司禮監太監,但說到底,畢竟也是個不學無術的小人。

小人得志,尾巴就容易翹。

也甭說,這一翹,就有人來捧臭腳。

最先來捧王坤臭腳的,竟然是朱由榔新政府中手掌最大實權的兩廣總督丁魁楚。

瘋了,絕對是瘋了。

之所以出現這種世界顛倒的現象,是因為丁魁楚在擁立活動猶猶豫豫、觀望不決,錯失了首立之功。而丁魁楚又不肯正視現實,覺得自己在兩廣的實權最大,應該做入閣大學士,而且是首席大學士,為了能實現這個目標,他便動了歪心思,與王坤深相結納。

這麽一來,不但朝廷的用人決策大權被王坤執掌,大部分軍政大權也同樣為王坤所得。

王坤的個人權力驟然坐大,就更加忘乎所以、為所欲為了。

這樣,朱由榔的草頭班子才剛搭好,就處於極不正常狀態了。

在王坤的運作下,丁魁楚如願以償地入閣,當上了首席大學士兼兵部尚書。

首立功臣瞿式耜則為東閣大學士兼吏部左侍郎管尚書事。

按明朝成例,入閣大學士應該由吏部尚書會同其他高級官員會議推舉,再由皇帝欽點;而大學士的地位通常都是按入閣先後次序進行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