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封王之議(一)

因為孫可望的勵精圖治,雲南出現了明末以來多年不見的升平景象,原先許多心懷敵意的士紳不得不為之折服,稱之為有“熙皞之風”。

再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積聚,雲南兵精糧足,實力強盛。

不久,艾能奇在征東川府途中中毒箭身死;但李定國提師耳革竜,斬殺了沙定洲。

雲南內亂徹底平定,該是為大明王朝做些什麽的時候了。

李定國也意氣風發地向孫可望提出要舉滇、黔、蜀三省之地歸就明室,誠心輔佐,恢復舊京,蕩清海內。

而孫可望雖然是大西軍的第一當家,卻遠不能和當年張獻忠的絕對權威相比,他的地位,基本是和李定國、劉文選等人同等的。為了名正言順地高出李定國等人一頭,孫可望也想在這個時候歸附永歷政府,通過永歷政府的封賞,位列劉文秀、李定國兩人之上,即可以對他們兩人形成節制。

於是,孫可望就找來楊畏知、沐天波相商,明白表示說:“我等近年來以雲南一隅之地,兵精糧足,欲圖大舉,以復中原。”

永歷三年(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四月,孫可望派楊畏知為正使,戶部龔彝為副使,攜帶他本人書信一封,另備南金二十兩、琥珀四塊、名馬四匹,前往廣東肇慶,同永歷朝廷聯絡,要求“聯合恢剿”,並予自己秦王封號。

當年,明太祖混同宇內、一統四海,為了鞏固大明基業,將除太子外的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孫子,分封在各地為王,被封為秦王的是二兒子朱樉,就藩於西安,負責鎮守陜西。彼時,秦王在諸位藩王中年齡最長,兵權最重,又擔負著拱衛西北邊疆的重任,使得秦藩國被稱為“天下第一藩”。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兵入關中,攻陷西安,俘獲了第十三代秦王朱存樞,建藩西安長達二百七十三年的秦王藩國滅亡。

孫可望貪秦王為眾藩之中的第一王,因此特意請封為秦王,他在書信中寫:“先秦王蕩平中土,掃除貪官汙吏。十年以來,未嘗忘忠君愛國之心。不謂李自成犯順,玉步旋移。孤守滇南,恪遵先志。合移知照,王繩父爵,國繼先秦。乞敕重臣會觀詔書謹封。己醜年正月十五日孫可望拜書。”

何騰蛟、姜瓖、金聲桓、李成棟的相繼敗亡,永歷朝廷無論是兵力、財政都遇上了危機,成望也跌到了谷底,這時候孫可望等人主動結好,那絕對是雪中送炭。

目下,所有抗清軍隊中,孫可望所領大西軍實力最強,而他管轄下的雲南為當前國內經濟最繁榮穩定的地區,正足以充當抗清大基地。

孫可望之所以毫無心理障礙地向永歷政府請封秦王,其信心也是建立在這基礎上的。

可是,他的申請卻在永歷朝廷內引發了一陣陣鋪天蓋地的反對聲。

而且,反對他的,都是當政要人。

這些要人之所以反對,主要是從各自的私心出發。

比如說,依附李成棟之子李元胤的金堡、袁彭年等人,他們不為別的,就是擔心大西軍的到來會削弱自己把持朝政的局面。

袁彭年、金堡等人一個個狂罵叫囂不止,說:“孫可望是出了名的大賊頭,不可以封王。楊畏知這是在為賊人服務,請將之處死!”

為了加強說服力,金堡還援引祖制沒有異姓封王的先例,連續七次上疏,力爭不可。

割據貴陽和遵義一帶的鎮將則擔心大西軍出滇抗清會侵占自己的地盤,也紛紛上疏說:“可望名雖向正,事非革心,朝廷毋為所愚。”

忠貞營的李赤心、高必正等人也提出反對。

他們說,封爵乃是朝廷視功而定,怎麽能主動索求呢?

這時的忠貞營駐紮在南寧。

當日,李赤心、高必正等人率軍南撤,從臨武、蘭山、江華、永明(今湖南江永縣)經廣東星子(屬連縣)、陽山,退入廣西賀縣、懷集(今屬廣東)、開建、封川(今廣東封開縣),原本是想在梧州歇兵的。但當忠貞營的船只才到達梧州,南明總兵葉承恩、兵備道劉嗣寬、梧州知府東玉仍用過去的眼光看人,一口咬定忠貞營是“賊”,將忠貞營從湖南的撤退斥為“犯境”,對忠貞營“飛舸逆戰,箭炮交加”。在不敵忠貞營的情況下,又“飛檄德慶總兵楊大甫率所部來援”。

對忠貞營來說,要占領梧州並不是什麽難事,但真要占領了梧州,那就是真正的叛亂行為了。

所以,李赤心、高必正等部擊敗了葉承恩等眾後,便拔船而去,發往潯州、橫州。

恰巧,陳邦傅正在和草寇徐彪為爭奪南寧打得不可開交,從永歷二年(公元1648年)九月打到次年五月,陳邦傅始終處於下風,南寧府城被徐彪牢牢占據著。

陳邦傅聽說忠貞營來了,且在廣西沒有立足之地,就盛情邀請李赤心、高必正前來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