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大西軍入主雲貴

崇禎年間,由於天災人禍,亂民四起,海內鼎沸,各地農民起義軍高達數百支。而這些起義軍在與大明政府鬥爭及相互間的搏殺過後,最終勝出的兩大勢力就是李自成的大順軍和張獻忠的大西軍。

崇禎十六年,李自成在襄陽建號稱王;同年,張獻忠也據武昌建政稱大西王。

張獻忠改武昌為天授府,改江夏為上江縣,設六部和五軍都督府,開科取士,招攬人才,委派地方官吏,小朝廷建得有模有樣。

李自成對張獻忠的做派極其不滿,派人嚇唬說:“老回回已降,曹革左皆死,行及汝矣。”

李自成兵強、張獻忠兵弱,且明將左良玉的大軍正在和張獻忠交戰,張獻忠自知無法與李自成抗衡,於是棄武昌南下。

從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九月至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初,張獻忠二十萬大軍攻嶽州、取長沙、陷衡州、克永州、下袁州、襲吉安,連占吉水、永新、安福、泰和等縣,迅速控制了湖南全部及湖北南部,廣東、廣西北部的廣大地區。

同期,李自成揮師東出,直取北京,大有取代明室之勢。

為了避免與李自成在中原相逐,張獻忠有多遠走多遠,移師四川。

進軍四川的過程中,除了在夔州萬縣因大雨長江水漲,停留了較長時間外,接下來全程都順風順水。

大軍連克梁山、忠州、涪州、瀘州,於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六月二十日占領川北重鎮重慶。

萬歷帝的第四子瑞王朱常浩就是這時候被張獻忠處死的。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七月初四日,張獻忠兵分三路向四川首府成都挺進,八月初九日攻克成都。

張獻忠進入成都,分兵四出,短短兩個月,就控制了四川大部地區。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十一月十六日,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建國號“大西”,改元“大順”,以成都為西京,設置左右丞相、六部尚書等文武官員,四個養子全部封王,其中孫可望為平東王,劉文秀為撫南王,李定國為安西王,艾能奇為定北王。

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月,南明弘光政權滅亡。十一月,清朝采用剿撫兼施的策略,一面以何洛會為定西大將軍進剿四川,一面派人下詔誘降張獻忠,勸說他歸順清朝。詔書說:“張獻忠前此擾亂,皆明朝之事”,對張獻忠曾經的造反行為表示諒解,稱“張獻忠如審識天時,率眾來歸,自當優加擢敘,世世子孫,永享富貴”。最後,又語含威脅地說“倘遲延觀望,不早迎降,大軍既至,悔之無及”。

張獻忠一概置之不理。

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清朝改派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和吳三桂等統率滿漢大軍,全力向四川撲來。

為了北上陜西抗擊清軍,張獻忠決定放棄成都。

行動前,他將自己的妻妾兒女一股腦殺盡,甚至連一個尚在繈褓中的幼子也不放過。

張獻忠性情殘暴,以殺人為樂,他身邊的人見慣不怪,可這次殺妻斬子,也真大出眾人意料。

然張獻忠卻有自己的一番說辭,他對孫可望說:“我亦一英雄,不可留幼子為人所擒,汝終為世子矣。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

這年七月,張獻忠將四十萬大軍分成四部,由孫可望等四名養子分別率領,浩浩蕩蕩,直向陜西進發。

十一月底,在西充鳳凰山,張獻忠與清軍隔太陽溪相遇,中箭身亡。

張獻忠的死和李自成一樣,都是因為脫離了大部隊而遭遇了意外。

但與李自成死後大順軍的分裂不同,張獻忠雖死,因為在死前已明確地指定了事業的繼承者——孫可望,所以,在他死後,大西軍仍然是一支完整的狼虎之師。

孫可望,本名可旺,小名旺兒,陜西米脂人,世代務農,是個標準的農家子弟。

孫可望自少英俊,會來事兒,機變百出,投身到張獻忠軍中,善解人意,很得張獻忠喜愛,不久收為養子。

孫可望之外,張獻忠還收有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三養子,但因孫可望年紀稍長,且略識詩書,故位在其余三人之上,軍中鹹以“大哥”相稱。

孫可望治軍嚴謹,遇事鎮定,即使驟逢強敵,仍能率部堅立不動,敵畏稱之為“一堵墻”。

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張獻忠兵襲南陽,負重傷,幾欲死,是孫可望死護突圍,這才從將張獻忠從鬼門關上拽了回來。

所以,孫可望既是張獻忠的養子,也是張獻忠的再生父母。沒有孫可望,張獻忠做不成大西政權的事業。

敢戰之外,孫可望的口才還特別棒。

張獻忠全軍被困於谷城,眼看就要坐以待斃。孫可望挺身而出,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和官軍周旋,最後成功地實施了詐降計,為大西軍的鹹魚翻身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