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劉文秀戰四川

劉文秀與孫可望、李定國、艾能奇同為張獻忠四大義子。劉文秀在張獻忠時代最出彩的表現是: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冬,大西軍由湖廣入川,劉文秀時任平南先鋒,曾發布有一道懲治明督師閣部楊嗣昌家族的檄文,文中說:“照得朱賊楊某,昔年曾調天下兵馬敢抗天兵,某幸早死於吾刃矣。今過武陵,乃彼房屋、土田、墳墓在此。只不歸順足矣,焉何拴同鄉紳士庶到處立團,合將九族盡誅,墳墓盡掘,房屋盡行燒毀,霸占土田,查還小民。”

該檄文是大西軍流傳至今為數不多的珍貴文獻,文中充分地表達了大西軍除暴救民的起義宗旨。

張獻忠在四川建立大西國,劉文秀即被任為撫南將軍,曾率部攻克綿竹、綿州(今綿陽)、邛州(今邛崍)、丹棱、洪雅、夾江、峨眉等地,多有戰功。

永歷五年(順治八年,公元1652年),劉文秀受孫可望派遣,以撫南元帥的名義率軍入川。其在八月到十月的兩個多月的時間裏,就迅速掃清了川東各種形形色色的割據勢力,結束了四川地區軍閥林立、互相殺伐、蹂躪百姓的混亂局面,讓百姓過上稍微安定的生活。

時人贊道:“自此三川之阻兵者皆盡,雖殺運猶未盡,民難猶未彌,而回視向之日月捋虎,霜雪衣裘,傾耳戴目,東竄西奔,以欠賒須臾之死者,已不啻水火衽席之不侔矣。”

這一年(永歷六年,順治八年,公元1652年),孫可望疏請封劉文秀為撫南王,讓劉文秀為主帥,王復臣為副帥,由滇東出四川敘州,下重慶,進圍成都。

孫可望這麽部署的原因是清平西王吳三桂、定西將軍李國翰已經占領了成都、重慶、敘州(今宜賓)、馬湖(今屏山)、邛州、雅州、嘉定、眉州等府縣,漸對雲南、貴州形成侵逼之勢。

劉文秀大軍於八月初進抵敘州,突然發力,一舉克城,俘清總兵南一魁。

該戰,清軍方面敗得很慘,他們發回清政府的報告是:“全軍覆沒,南總兵(南一魁)不知下落,馬總兵(馬化豹)只身逃回,甲喇、牛錄死難者數十余人。”

既得敘州,劉文秀又一鼓作氣,強攻重慶,將據守重慶的清軍打得落花流水,生擒清梅勒章京白含真。

重慶之戰,清軍支離削弱,只有百人逃回保寧。

據守在成都的吳三桂、李國翰等人被大西軍的淩厲殺氣所懾,於八月十九日奔往夾江縣與四川總督李國英緊急會商,準備放棄整個四川,全師北撤,以保萬全。

清四川總督李國英、巡按禦史郝浴等人極力反對,不得已,吳三桂、李國翰等人率軍進入清朝在四川設置的臨時省會保寧(今四川閬中),準備據守保寧。

清軍在綿州、廣元等處遭到劉文秀大軍的掩殺,傷亡慘重。

十月初,大西軍進抵保寧城下。

聽說吳三桂、李國翰等人就龜縮在城內,那麽,該怎麽處置這幫狗漢奸呢?

劉文秀的膽氣很足,他的口號是包餃子、一鍋端。

劉文秀下令將城團團圍起來,準備全殲吳三桂等部。

為了不讓吳三桂一人一馬脫逃,劉文秀還抽調軍隊北塞葭萌關,東塞梁山關,將清軍的逃跑之路徹底堵死。

劉文秀的胃口實在太大了。

大得連副帥王復臣也倒吸了一口冷氣。

在王復臣看來,劉文秀這種做法是有違常規兵法的。

《孫子兵法·軍爭篇》中就明確提出:圍師必闕。

須知,無論是在野戰陣地還是在城寨防守作戰中,面臨被圍境地的敵人,通常只會有三種想法:一是投降,二是死戰,三是觀望,聽命於指揮官。

如果在包圍時故意留一個缺口,可能會使敵軍指揮官在逃跑還是死戰之間搖擺不定,同時也使得敵軍士兵鬥志渙散。相反,如果圍得太緊,將敵人置於必死的境地,就會激發出敵人巨大鬥志,圍殲敵人的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

因此,王復臣舉手反對,說:“毋圍城,圍則師分而弱!”

王復臣覺得,只要集中兵力攻克了保寧,就算有部分清軍潰逃入陜了,那又有什麽關系?反正,我收復全川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了。

但劉文秀不是這麽認為的。

劉文秀對自己的作戰能力有相當自信,他的著眼點並不在於收取一城一地,而志在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現在,敵人已成甕中之鱉,奄奄待斃,為什麽還要放他們一條生路?

的確,保寧城三面環水,西、南二面臨嘉陵江,東面則為東河,江河對岸是連綿不斷的山脈,且外無援兵,已成一座孤城,明軍占領了城外各山頭,軍中又有鳥銃營的優勢,延山放銃,據險憑城,隱然已穩操勝劵。

然而,劉文秀的盲目自信最終還是葬送了好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