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李定國蹶名王(第2/3頁)

聽說李定國來了,尼堪便領大軍從湘潭動身,要與李定國決一雌雄。

十一月二十二日,尼堪大軍於距離衡州府(今衡陽市)三十余裏處與李定國軍相遇。

但這只是李定國軍的先頭部隊,僅兩千余人,廝殺了一陣,很快敗退。

尼堪也知這只是小股明軍,勝不足恃,但他並不把李定國放在眼裏,明知李定國軍主力就在前面,仍兼程而行。

這樣,兩軍在衡州城北之草橋、香水庵接戰。

這一接戰,高下立分。

李定國軍一觸即潰,士兵四散奔走。

尼堪立馬高崗,放聲大笑。

誰才是真正的名將?

誰的軍隊才是天下第一雄兵?

尼堪顧盼自雄,揮軍乘勝連追二十余裏,意在全殲李定國軍。

但尼堪高興得太早了。

李定國之所以沒有一開始施展殺著,是生怕驚嚇了尼堪,他在放長線,準備釣大魚。

尼堪不知死活,追得興起,毫無知覺地進入了李定國預先設下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炮聲大作,炮火如雷電,弩箭如飛雨,明軍一齊殺出,吼聲震天,地動山搖,清軍霎時被嚇蒙。

尼堪當場被亂箭擊斃。

這一仗,明軍還獵殺了清廷一等伯程尼及尼堪隨身護衛多人。

明軍遍地爭尋尼堪的屍體,以割首級獻功。

“東珠璀璨嵌兜鍪,千金竟購大王頭”!

當尼堪的首級終於被割下,全軍歡聲雷動。

曾經不可一世、縱橫天下的女真八旗兵就這樣被打蔫了,膽子被嚇縮成細胞幹。

僥幸逃得一命的一等公多羅貝勒屯齊(或譯作吞齊)就率領著這支狼狽不堪的隊伍垂頭喪氣地退往長沙。

李定國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攻城城下、野戰戰捷,僅以少量的兵力就挫敗強敵,並取敵帥首級於股掌之間,可謂用兵如神,堪稱明末第一名將。

時人張怡根據李定國委任的桂林知縣李楚章的話記述道:“公用兵如神,有小諸葛之稱。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所至人爭歸之。軍中室家老弱各為一營,皆有職事,凡士伍破衣敝絮,皆送入後營,紉織為襯甲、快鞋之用,無棄遺者。”(張怡《聞續筆》卷二)

陳聶恒也記:“定國智勇冠其曹,且嚴紀律,民皆安之。或傳定國兵當以夜至,比曉則已過盡矣。故所至有功。”(陳聶恒《邊州聞見錄》卷十《李定國》條)

清軍統帥定南王孔有德、敬謹親王尼堪兵敗身死,無論是對清還是對明,都是劃時代的大事。其所產生的影響,遠遠超過了戰役本身。

孔有德連敗之下,自殺身亡,清廷滿朝文武聞之均“號天大慟,自國家開創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辱者也”。

親王尼堪統率滿洲八旗精銳,陳屍荒野,清廷上下,大出意料,順治皇帝涕下狂號:“我朝用兵,從無此失。”

試想想,滿人能以一隅之地,舉區區數十萬之眾,就敢與幅員數千裏,擁眾二千萬的大明帝國為敵,其所依仗者,不過這支無敵雄師而已。

時至今日,學術界還流傳著這樣一種聲音,說滿清的八旗兵為同期世界上最為強大的騎兵部隊。

往細裏分析,事實也確是如此。

然而,現在李定國揮軍轉戰千裏,連殺清廷二王,如果說,孔有德所部的“遼八旗”屬於假八旗,敗亡還情有可原,但親王尼堪所率卻是不折不扣的滿洲真八旗,這支真八旗竟然被一擊而潰,那……李定國的軍隊到底是一支什麽樣的軍隊?

總之,滿洲八旗無敵的神話被打破,滿清上下大受打擊,心理承受能力不好的,直接精神崩潰。

滿清很多人,采取敬而遠之的原則,有多遠走多遠,不敢到李定國可能出現的地方任職。

據《清世祖實錄》卷八十七記,李定國收復桂林時,清廣西巡撫王一品在京養病,幸免於難。順治十一年他大病痊愈,吏部要他復任廣西巡撫,他死活不幹,不惜以重金行賄托人題免,順治帝後來覺察,惱怒之下,將之處以絞刑。

談遷在《北遊錄》中也記:順治十年有三個人赴吏部謁選,抽簽抽到廣西任職,竟嚇得辭官不做了。

震懼之中,清廷甚至有放棄川、滇、黔、粵、桂、贛、湘等七省之議。

反觀明朝一方,天下無數忠於明室的官紳百姓精神大振,交口同稱大明中興有望。

黃宗羲就曾神采飛揚地說:“逮夫李定國桂林、衡州之捷,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歷以來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敗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筆而問天也!”

時在江南秘密從事反清復明活動的顧炎武也欣然賦詩雲:

傳聞西極馬,新已下湘東。

五嶺遮天霧,三苗落木風。

問關行幸日,瘴癘百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