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磨盤山之戰

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二月(明大統歷閏正月)二十一日清晨,清軍渡怒江。

怒江江面並不算寬,但波濤洶湧,每年清明至霜降期間有“青草瘴”,連當地土人也畏懼。現在是二月底,清軍過江時,每個人都戰戰兢兢,驚恐異常。

過江二十裏,有一磨盤山(騰沖與龍陵之間),屬高黎貢山南段,位於怒江西岸,是該地區的一座穹嶺,高四百裏,涉巔可望遙望昆侖,視星宿海仿佛就在咫尺之間。

吳三桂到了山上,舉目四顧,但見太陽初升,群峰叢峙,林木茂密,唯見磨盤山高矗其間,一條羊腸小道,窔箐屈曲,僅容一騎通過,地形險要。

這,分明是一個適合打伏擊戰的地形!

吳三桂越看越心驚。

趕緊勒馬細察,險道上悄無一人,地上倒是留下許多雜亂無章的足跡,顯是明朝君臣、兵馬逃命時留下的。

四周寂靜無聲,偶有鳥雀飛來,發幾聲歡愉的啼叫,越發顯得荒山寂寂,平林漠漠。

吳三桂還是不放心,吩咐大軍原地休整,連遣數撥斥候前往偵察。

幾撥斥候均未發現任何異常,吳三桂才整軍繼續前進。

不過,他仍不敢大意,命部隊擺成一字長蛇,魚貫而行。

行過一段路,開始登山,持續不斷,上山的已有一萬二千余人,仍看不出有伏兵的任何跡象。

至此,吳三桂才漸漸放下心來。

試想想,自己從四川打到貴州,從貴州打到雲南,又從雲南打到這兒,何曾遇上過明軍像樣的抵擋?

而且,玉龍關前的一仗,打得白文選部丟盔棄甲、落花流水。

現在的南明軍隊,已經將無鬥志、兵無戰心,還有什麽好害怕的?

這樣想著,不知不覺地到了山頂,在山頂上俯瞰,但見先頭部隊已走出了好遠,哪兒有半個明軍的蹤影?而後面的部隊還沒走近山腳。

永歷君臣肯定是逃入了前面的騰越州,隊伍行進速度這麽慢,只怕又要被他們脫逃。

吳三桂不禁有些焦躁,大聲呵斥、催促部隊加速前進。

突然,前面有一陣喧嘩,士兵很快扭送來一個明將裝束的人,此人自稱是永歷政權大理寺卿,叫盧桂生,說是要報告重大軍情。

什麽軍情?說!

盧桂生當即向吳三桂透露一個驚天大秘密:磨盤山上有明軍伏兵!

什麽?有伏兵?!

吳三桂嚇了一跳,急傳令停止前進,四下環顧,仍是一片靜悄悄。

莫非?吳三桂盯著這個叫盧桂生的人看,有些不信。

但他還是多了一個心眼,命炮兵對著周圍的溝莽樹叢開炮,同時,弓箭手用箭矢猛射。

一時之間,兩旁叢莽中矢炮雨下。

炮聲停歇,周圍還是寂然無聲。

吳三桂心頭有氣,正要沖盧桂生發作,突然,兩面號炮聲齊作,無數明軍呼喝著沖殺出來!

磨盤山上的確有明軍伏兵!

原來李定國自率精兵後撤至磨盤山,發現此山雄峻險要,山圓環彎曲,極適合設伏,想著自己這一兩個月來被清兵窮追猛打,已經山窮水盡,再無立足之地,不由得痛恨不已,雖說利用這樣的雄山峻嶺設伏,敵人不容易上鉤,但清軍連戰連捷,俗話說,勝兵必驕,他們為了爭功,搶先前進,一定不復有戒備之心,在此設伏,一定可以得手!

主意打定,大軍翻過了山嶺,李定國便下令在嶺後橄欖坡紮營。

考慮到磨盤山距騰越太近,為防萬一,李定國又派人請永歷帝及大本營不要停留,繼續後撤到邊界之外。然後,從容布陣,準備在這兒跟清軍練練,一洗恥辱。

李定國實在不負戰神之名。

他的埋伏圈設置得既精致又密不透風。

他因地制宜,設柵數重,安下三道伏兵;以泰安伯竇民望部為“初伏”;廣昌侯高文貴部為“二伏”;總兵王璽為“三伏”。每一道埋伏,設伏兵二千,總設伏兵六千。約定在清軍全部進入了三伏後,發號炮為令,三伏並發,首尾橫擊,必無一騎逃脫。

李定國對這次伏擊戰相當有信心。

這信心不單單來自對自己士兵作戰能力的估計,還來自自己的設伏藝術,當然,最主要的是他摸準了尾隨清兵累勝後的貪功心理。

正是主客觀方方面面的情況綜合在一起分析透了,他才神色怡然地坐鎮中軍,靜候佳音。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可惡可恨的內奸盧桂生把李定國的伏擊計給賣了!

竇民望部所設的“初伏”伏兵因為沒有出戰號令,只能死死伏定在草叢中,任憑清軍的槍炮與箭矢襲擊,無數士兵,悄無聲息地死去。

竇民望本來還想再等待,但眼見部眾傷亡慘重,且清軍已經停止了前進,不得已,發炮出戰。

其時,吳三桂軍只在明軍“初伏”的伏擊圈內,而負責“初伏”的明軍已在清軍先前的炮火和箭雨中減員殆半,“二伏”、“三伏”的明兵也只得次第發炮,沖出搏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