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永歷入緬(一)

實際上,雲南、貴州雖遭此重創,但南明軍隊數量仍頗然有很多。

據清經略洪承疇疏報:除了李定國、白文選、祁三升、沐天波、高文貴、靳統武、楊武、梁傑、吳子聖、吳三省、郭尚賢、王國勛等在雲南迤西邊境地區外,還有廣國公賀九義帶領伯、將軍、總兵李承爵、雷朝聖、黃元才、王三才、張國用、趙得勝、楊成、彭應伯、何起龍、閻惟龍等部從臨安府撤至當為元江府邊界;另外有馬寶、馬惟興、劉鎮國、高啟隆等領殘兵奔逃於麗江邊、都督鄒自貴、馬得鳴等領殘兵奔逃於順寧府邊外、李如碧等領殘兵奔逃於雲龍州邊外、廖魚等領殘兵奔逃於瀾滄邊外。

主要是清軍來勢太快,而南明的軍隊派系叢立,互不統屬,缺乏過硬的指揮中心,所以,退兵時,大家一窩蜂散去,難以集中兵力對清軍進行有效的反擊。

一代戰神李定國的悲劇就在於這。

且看,他在昆明練兵三萬,初上戰場,就所向無敵,下桂林、戰衡陽,兩厥名王,名噪天下。

可是,自廣東失利後,所練精兵,損失殆盡。

雖然自入馳安龍後,陸續收集了一些兵眾,但,這些兵眾多來自孫可望的部隊,也就是李定國口中所說的“秦兵”,顯然,這些所謂“秦兵”的忠誠度和作戰力都是打了折扣的。

所以,無論是守貴州還是撤雲南,李定國指揮起這些軍隊來,總會有種心力不逮的感覺。

直至磨盤山一役,全部投入他入主昆明後一直帶在身邊的嫡系部隊——也即是他口中的“晉兵”,這才狠狠地出了口惡氣。

不過,這一戰,“晉兵”傷亡大半,李定國的血本幾乎拼光。

從磨盤山撤退下來,徹底與永歷失聯了。

當地有知情人說,永歷帝已經西行,估計快到茶山與緬甸之間。

李定國考慮到後面追兵太急,即使自己追上了永歷帝也難以對其展開有效的保護,不如先將敵人引開,以後再作打算。於是,對手下將士說道:“君臣皆死無益也。姑他往,以圖再舉。”當即改奔孟定(今雲南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西之勐定街,很多書多訛作孟艮)而去。

李定國萬萬沒有想到,就這麽一轉念間,他和永歷從此就天人兩隔,再也沒有見面的機會了。

且說,那天晚上,即二十一日夜,永歷聽從了李定國的建議,與隨從離騰越往南而行,經南甸,又行兩日,行至布嶺,對李定國方面的消息一無所知。二十四日晚上,總兵楊武突然趕到,向永歷報告:磨盤山惡戰之後,李定國已往孟定方向而去。

永歷與隨從一聽,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了,方寸大亂,擔心後面清兵追來,連晚飯也不敢吃了,趕緊起身,連夜趕路。

這一來,人心惶惶,驚恐不定。

各營兵士心生絕望,不少人在夜幕籠罩下偷偷做了逃兵。

永歷君臣在夜色中深一腳淺一腳地趕路,群臣妻子不相顧,亂兵乘機劫掠,火光燭天,驚擾奔竄,大家驚得團團轉,轉了一夜,到了天亮,才發現自己迷路了,又回到了頭天造灶炊飯的地方。而永歷的貴人、宮女已失過半。

人心一散,隊伍就不好帶了。

永歷看將吏士兵走的走、逃的逃,悲苦萬分,不知如何是好。

馬吉翔提出,現在只能進入緬甸才能避過清軍追殺之難。

永歷也覺得實在是無路可走,於是同意投向緬甸,暫時安身。

二十八日,永歷一行趕到中緬邊境的銅鐵關(指銅壁關和鐵壁關),護從將領孫崇雅突然狂性大作,縱兵大肆擄掠,劫奪了不少隨行物資,揚長而去。

而在將要出關時,護從大將平陽侯靳統武拒絕入緬,率其部屬棄永歷而去。

永歷無可奈何,只好任其遠去,自己繼續率余眾入緬。

二十六日正午抵達曩本河,距緬關十裏,入了緬關,便是異國他鄉了。

對永歷一行的絕大多數人而言,緬甸絕對是一個陌生的國度,大家莫可名狀,都懷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

倒是黔國公沐氏一家世代鎮守雲南,雲貴各土司,遠至緬甸,無人不知,無人不敬。

基於這一點,沐天波自告奮勇,先行入關曉諭。

守關緬兵得知是沐天波來了,紛紛下馬以禮相待。

緬方弄清楚了永歷前來避難的來意,全都面露難色,最後,雖然同意入境,但提出了條件:“必盡釋甲杖,始許入關。”

平心而論,緬甸人這個要求並不過分,你一個天朝皇帝,突然帶了這黑壓壓一大群提槍帶刀的人入境,說是避難,誰知你暗地裏安的是什麽心。

永歷猶豫了一下,只好同意,一時間,衛士、中官所解下的弓、刀、盔甲、器械山積關前。

二月二十九日,永歷和他的隨從人員到達蠻莫,當地緬甸土官思線前來迎接,雙方互致友好,永歷帝賜給了金牌、緞帛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