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吳三桂的“三患二難”疏(第2/2頁)

於是,清廷不但不同意吳三桂的用兵之舉,還準備將雲南的全部滿洲八旗兵撤還京師,再裁減兩萬綠旗兵。

吳三桂大驚,趕緊上疏大談特談必滅永歷的理由,說:“逆賊李定國挾永歷逃命出邊境,使得雲南雖然已經收取但雲南的局勢尚未結束。邊境的隱患一日不消除,則全國的兵馬一日不得安寧,軍費越是浩大繁重,則我們的考慮就越要周詳迫切。”

在疏中,他著重分析了“三患二難”:

一患,永歷藏身於緬甸,李定國、白文選等人分駐三宣六慰、孟艮一帶,打著永歷的旗號蠱惑人心,如果不趁雲南新收、天威震赫之時大舉入緬,一舉將之根株,日後,永歷和李定國等人立定了腳跟,整飭好敗亡之眾,窺探我國邊防,時不時騷擾我們一下,等我大軍迎戰,他們就退走藏匿,等我撤兵,他們再卷土重來,所謂我來彼去,我走彼來,周而復始,永無休止,我們將陷於被動局面,疲於奔命,難於收拾。這是患在門戶。

二患,雲南土司反復無定,唯利是圖。如若我軍對永歷避難於緬甸一事熟視無睹,則他們就會假托永慶的命令以號召內外各支蠻族部隊,以高爵重祿以餌,發動叛亂,搞不好,就會烽煙四起,動蕩海內。這是患在肘腋。

三患,從大明、大順、大西各處投誠過來官兵,雖然已經做了妥善安排,但不見得這些人全都洗心革面。他們聽說永歷在緬甸養精蓄銳,難道就沒有半點懷念和牽掛之想?萬一邊關有警,這些人起了復明之心,後果不堪設想。這是患在腠理。

一難,兵馬雲集於雲南,糧草問之民間,各省難以接濟,當地難以征收,軍隊在雲南難以立足。

二難,稅賦太重,雲南境內民不聊生,逃亡人數眾多,政府在雲南難以立足。

鑒於這“三患二難”,吳三桂的意見是:長痛不如短痛,必須速戰速決,及時進兵,一戰而定,早收全局。

當然,吳三桂為了煽動清廷當局出兵,他還在奏疏中對兵力的部署、糧食的籌備做了大量的預算和安排。

吳三桂的“三患二難”疏雖說是從自己獲取“雲南王”的私心出發,但其對形勢分析還是頗合清廷當局者的心意的。

因為,只要永歷帝及其太子尚在人世,則西南邊境、東南沿海、夔東山區的抗清武裝以及清統治區內的復明勢力在心理上就有所歸依,大明王室的復興希望就不會死。

所以,清廷經議政王、貝勒、大臣集體會議,同意了吳三桂的進剿之請,任內大臣、公愛星阿為定西將軍,由戶部撥給兵餉三百三十萬兩,領八旗精銳前往雲南會同吳三桂進剿緬甸,並徹底清掃西南邊陲的抗清勢力。

吳三桂這才如釋重負、笑逐顏開。

定西將軍愛星阿未到之前,吳三桂向南甸、隴川、千崖盞、達車裏等雲南各土司遍發朝廷敕印,令他們協助朝廷大軍兵剿永歷。同時,又向緬甸發出通令,明確給出出師日期,要求緬方擒永歷至猛卯相獻。

按說,吳三桂聲稱要以十萬狼虎之師入緬,弱小的緬甸人應該嚇得屁滾尿流,乖乖捉永歷來獻才對。可是,順治十八年三月,吳三桂派副部統何進忠、總兵沈應時、馬寧等人率師到達了猛卯,居然久等不見緬甸來!

何進忠等人好不氣惱。

氣惱歸氣惱,偏偏他們還發作不起來。

因為,生長於北方的吳三桂並不了解西南邊陲的氣候變化,他所定的這個出兵日期不好。

春三月乃是一年一度瘴氣彌漫季節,出兵是十分危險的。

何進忠等人只好含恨引軍回師,報告說:“俟霜降瘴氣消失,再大舉進兵。”

那麽,緬甸人是不是故意違抗吳三桂之命不遵,準備要與清廷為敵呢?

這事兒,說來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