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執掌台院(第2/2頁)

唐朝的禦史制度與前朝不同,太宗皇帝李世民十分重視官吏的清廉,展開貞觀改革的時候。他多次派禦史台巡察全國,考察吏治,將地方官員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另又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隨時延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皇帝率先垂範,官員一心為公,官吏各安本分,使得濫用職權和貪汙瀆職的現象大大下降。因故貞觀時期,全國上下官員大多都清正廉明,這種風氣縱觀千年歷史都極其罕見的。但是到了武則天時期,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武則天任用酷吏來俊臣以禦史台的權力迫害文武官員。因此禦史台的成為了惡名昭彰的地獄,人人恐懼。

有了這個前車之鑒,程行湛執掌禦史台,對於酷吏這種行徑絕不容忍,事故特別提醒。

裴旻頷首笑道:“程老放心,這個中道理,我自明白。屈打成招是最下作的手法。事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只要是官員瀆職,自有政績事例顯現。既然執掌刑法,自是以法為先。”

程行湛滿意的點了點頭,又與他介紹了禦史台的機構。

禦史台分台院、殿院、察院三個部門。其中台院掌糾察百僚、彈劾不法;審判皇帝特命的案件,並與門下省的給事中、中書省的中書舍人分直朝堂,受理冤訟,號稱“小三司”,還分管禦史台官署的日常雜務,是禦史台最重要的部門。而殿院負責監察,監察對象主要是殿廷之內百官的活動,以維護朝廷禮儀秩序。察院的任務是分察百官,巡按州縣。

裴旻的職位是侍禦史,正是隸屬於禦史台權柄最重的台院。

裴旻在台院了解了一下自己以後的職責,發現侍禦史的平時任務並不重,在沒有不法官員違法以及刑事案件的時候,反而是個閑職。權力大還清閑,裴旻對於自己未來的好生活充滿了向往。

李隆基確實有著壯志雄心,而且毫不掩飾這一點。

他將武則天的令法,推翻了一個又一個,除了留下狄仁傑、張柬之等名相賢臣提出的優秀政令,其他的直接恢復和貫徹太宗、高宗統治時的行政準則。

對於無能無用多余的官員,一裁再裁,短短的十日內便裁去了五百名京官,並且對於任職的官員例行考核,以實際成績來判斷官員是否有能力在自己的職位上做出成績。

裴旻所在的禦史台也配合李隆基的行動,將一些不稱職的官員告到了禦前,李隆基毫不猶豫的下了撤官的命令。

輪番的大動作,讓滿朝文武人人心驚,讓那些想混日子不努力的官員,一個個卯足了精神做事。那些真正有才華的人,也看到了前景希望,更加的賣力。

就如三個和尚的故事一樣,這官員少了,反而使得整個朝廷的機構運轉的更加便捷快速。

李隆基也兌現了他的承諾,不住的提高禦史台的權柄,加重禦史台的實力。李隆基的做法與李世民一樣,重用禦史台不是為了刑法懲處,而是為了震懾為了預防。

裴旻經過十日的適應,接手了台院的工作。他發現禦史台的初心是好的,但是規矩有些老舊,華而不實。他翻閱了很多禦史台遺留下來的案件,絕大多數案件都是在官員劣性暴露,事態嚴重,對百姓對朝廷照成危害以後,方才做出相應的措施。

就跟後世一樣,不引起公憤,不鬧的人盡皆知,得不到有效快捷的處理。

並不是因為禦史台的人畏懼強權,實是因為禦史台的情報來源太過死板。缺乏有效可靠的消息來源,事情不發生不鬧大,禦史台完全不知從哪裏入手,以至於如同事後諸葛亮一樣,平時清閑,等到事情發生,然後出動處理、調查、抓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