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安西副大都護

涼州姑臧城南軍營,大雪山腳。

裴旻反人類的將新設立的踏白軍安置在了這祁連山脈的一腳。

祁連大雪山是祁連山的中斷塊而成的一個完整的小山地。其北為昌馬盆地,東界疏勒河峽谷,南臨野馬河谷地,西至公岔達阪山口,是祁連山北端最高的山體,常年累月為積雪覆蓋。

天寒地凍,環境較之大西北更為惡劣。

裴旻親自來探視踏白軍軍營。

與別處軍營不同,踏白軍的軍營並沒有固定的位子,也沒有相對的防禦設施。

所有兵士住的是便於隨處遷移的攆帳。

裴旻左右巡視營地,渾釋之在一旁相陪,給他介紹著這營地的學問。

安營紮寨是統兵將帥的立身之本,在薛訥傳授裴旻用兵心得的時候,已經詳細跟他說過了。

李靖、蘇定方、裴行儉遺留下來的兵書,也詳細記載了安營下寨的法門。

不過傳統的安營紮寨與西南高原有著極大的區別。

在山丘遍地,溝壑縱橫的青藏高原,依照正統的安營方法是極不適用的。

比如正統的安營方法多是於平地或靠近水源的地方安營,又或者選擇在高山上安營。

前者可攻可守,還能保證生活用水,便於行軍。

後者有居高臨下之便,能夠扼制要沖,只要不犯馬謖那樣的錯,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但是經過渾釋之說來,又是另外一種情況。

渾釋之道:“青海湖尚且可用華夏兵學中的安營的方法,除了氣候不同,地域近況還是與河西這裏有些相似的。但高原上,情況就大不一樣了。那裏山峰,一峰連著一峰,極少有足夠的平坦空地給大軍安營。即便是有,周邊也是群山環繞,只要站在高處,軍營裏的一切情況,都能看的清清楚楚。”

“還有高原上常年伴隨著大風,在山頂高處上安營,將會無故的多耗體能,消弱自身戰力。”

“依照我們的習慣,營地要紮在避風口。同時還要做好風向改變的準備……”

歸唐已有兩個月的時間,渾釋之一直努力著學習華夏語。

這番話長篇大論說起來固然依舊有著咬字的毛病,卻也能很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意思。

裴旻也聽得尤為認真道:“就是說不能帶過多的輜重?”

渾釋之道:“確實如此。”

裴旻突然想到了數十年前薛仁貴的大非川之戰。

大非川之戰前期薛仁貴即率主力,輕裝奔襲,一句占據了軍事要地烏海,取得了戰局的主動權。

他說道:“想必當初我朝名將薛仁貴正是看破了這點,才大膽進兵,打了吐蕃一個措手不及。”

渾釋之道:“那一仗我也聽退役下來的老人說過,當時薛將軍的奇兵過於膽大,吐蕃的軍神都始料不及,失了先手。只是好像是後方出了問題,讓吐蕃欽陵抓住了破綻,一舉取勝。”

裴旻自然知道當年的情況,說道:“這也是我建立踏白軍的原因,大將軍當年兵敗大非川,有兩大原因。一是高原氣候反常,唐軍難以適應;二是他本為遼東統帥,調往西南戰線,成為最高統帥,引起了嫉妒與不服。現在的我,地位比當初大將軍只高不低,沒有後者困擾。但前者,是硬傷。將你們安置在這大雪山下,也是要你們保持自身對高原氣候的抵抗。莫要習慣了我們這邊的氣候,最後反而不適應高原氣候了。”

他怕渾釋之不了解什麽是高原氣候,也將高原反應的情況細說。

渾釋之接受能力驚人,聽了解釋,明白的道:“就如我們不習慣中原的熱,你們受不了高山的冷一樣。”

“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裴旻也不細究,寄予厚望的道:“所以我希望有朝一日,我攻上青海湖的時候,你們踏白軍能夠成為主力。這也是我創建踏白軍的初衷。”

聽到裴旻如此器重,渾釋之站直了身子,以拳捶胸道:“渾釋之絕不辜負國公厚望!”

裴旻笑著拍了拍渾釋之的肩膀道:“跟我學……”他雙手做了一個抱拳的架勢道:“我們這裏興這個,以拳捶胸,在我們這裏用可不適合。要記得,現在的你雖是吐谷渾人,但國籍卻是我大唐。”

“明白!”渾釋之見裴旻將他視為自己人,更是高興,有樣學樣的雙手抱拳。

裴旻走在前頭,說道:“我們看看兵士訓練!”

渾釋之指著路,來到了訓練營地,千余兵士騎著軍馬在校場上奔襲,他們一個個身披輕甲,手挽硬弓,腰間綁著一把彎刀,再無別的兵器。

昔年吐谷渾人就以騎射為主,裴旻也著重訓練踏白軍的騎射,發揮他們自身的民族特點。

對於騎術,裴旻有過認真的研究,看得出來渾釋之選出的這些兵士皆有很深的功底,不但奔襲矯健,在馬背上彎弓射箭異常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