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二王相會(第2/2頁)

由於李祎為官清廉,治理嚴辦,不論官員還是百姓敬畏且信服他,李隆基對之也非常器重,被朝廷日漸重用,被調任京城為光祿卿,隨後又調任將作大匠。

後來因母親去世,李祎丁憂三年。喪期未滿被復起為瀛洲刺史,但李祎心懷至孝,上表堅決請求服滿三年之喪。

李隆基準許。

三年期滿,李祎丁憂期滿復出,官拜左金吾衛大將軍,開始掌握軍權。

荊南武陵,五溪蠻族首領覃行璋作亂,李祎奉命前往討伐,生擒行璋,斬其黨三萬余級。

邕州賊帥梁大海擁賓、橫等數州反叛。李祎再次出戰,生擒梁大海等三千余人,斬余黨二萬余級。

瀧州首領陳行範、何遊魯、馮璘等聚徒作亂,陷四十余城。陳行範自稱帝,何遊魯稱定國大將軍,馮璘稱南越王,割據嶺表。李祎、楊思勖率兵南下,平定瀧州之患,加封為信安郡王。

大唐疆域有十大節度使,但細分起來以四人名望最高。

裴旻當之無愧,西方稱雄。

張守珪立足東北十數年,不管局面怎樣,確實也護住東北疆域。

他們兩人是老牌名帥。

而西南的哥舒翰與江南的李祎則是後起之秀。

哥舒翰一戰滅南詔,虎步南蠻。

李祎縱橫嶺南一帶,名副其實的江南守護神。

相比張守珪的拖拖拉拉,李祎三戰勝得可是幹凈利落,一點也不拖泥帶水。

“原來是信安郡王,公之威名,旻也是如雷貫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