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長平之戰(第4/5頁)

另一個反對者是趙括的母親。趙括的父親是趙奢,趙奢在趙惠文王時曾大敗秦軍,是繼廉頗之後的名將。但是,長平之戰爆發時、趙奢已死。趙括善談兵法,但實戰能力差,“紙上談兵”這一著名成語就來自趙括。

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談論軍事,以為天下沒人能超得過他。他曾與父親趙奢談論用兵之道,趙奢都難不倒他,但是,趙奢總認為兒子趙括不能帶兵。趙括的母親問趙奢為什麽,趙奢說,用兵打仗是關乎生死存亡的大事,趙括卻把這種大事說得如此容易、如此輕松。如果趙國不用趙括為將也就罷了,如果趙國任命趙括為將,導致趙軍失敗的一定是他(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己,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等到趙括接受任命將要起程之時,趙括的母親上書趙王說,趙括不能做將軍。一位母親親:自出面阻攔自。己一的兒子臨危受命,趙孝成王感到非常奇怪,於是,他將趙括的母親召進宮問話。

趙老太太回答:當初趙括的父親趙奢受命為將軍後,由他親自捧著食物侍候吃喝的有幾十位,被他當做朋友相待的數以百計,大王賞賜的東西他全分給手下的官員(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而且,自接受王命那一天起,就不再過問家事。現在趙括一做將軍,就面向東接受下級的朝見,他手下的人沒有一個敢擡頭看他,大王賞賜的金帛他都帶回家中收藏起來,還天天訪查合適的田地房產,可以買就馬上買下來。他哪一點像他父親?父子二人如此不同,希望大王千萬不要派他領兵。趙王說:這事您就別管了,我已經決定了。趙括的母親說:您如果一定要他統兵,咱得立個條件,如果他出了事,我不能受到株連。

趙王一聽,就這麽個條件,不假思索立即答應了。由於趙括的母親有言在先,所以,長平戰敗之後,趙孝成王沒有株連趙括的母親(趙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誅也)。

表面看來趙孝成王臨戰易將是中了秦國相國範雎的反間計,實際上,是因為趙孝成王沒有識人之明,所以,當秦國實施反間計時,趙孝成王立即就相信了這些別有用心的話,重用趙括,撤換廉頗。

從秦國一方看,長平之戰的勝利也事出有因。

首先是巧使反間計。廉頗久經沙場,初戰不利之後,他既不主動出戰也不開門應戰,把長平之戰演變成秦、趙兩軍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而且,這一拖就是三年。趙國固然消耗極大,秦國也同樣被拖得受不了。久拖不決,對於遠道而來的秦軍來說更為不利。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秦相範雎才用了反間計,讓趙孝成王上了大當,撤換老將廉頗,起用紙上談兵的趙括。

其次是誘騙趙王。長平之戰持續三年之久,秦國始終挽留著趙國的使者,但是,又不議和。這樣一來,趙孝成王始終對議和存有一絲幻想。只要趙孝成王一直沒有放棄議和的想法,趙國就不可能把長平之戰看做是秦、趙之間的生死大決戰。

再次是重用白起。白起是秦國名將,既善於作戰,又心地殘忍。白起不但打敗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更把趙國的四十五方降軍悉數坑殺。趙軍的有生力量從此消耗殆盡,趙國也因此一撅不振,再也沒有緩過氣來,無可奈何地走上了滅亡之路。因此,白起為秦國統一天下立下了不世之功。長平之戰前,白起就已名聲大噪,所以,秦昭襄王任用白起為主帥時對外嚴密封鎖消息,以免驚動趙軍。白起在長平之戰中表現得也極為出色,他首先示弱,引蛇出洞,讓趙國四十多萬大軍全部離開營壘。然後一斷趙軍退路,二斷趙軍為兩部,相互之間不能聯系,逼得趙軍做困獸之鬥。白起在整個長平之戰中發揮得相當出色,表現了他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最終,長平之戰以趙軍四十五萬有生力量被徹底消滅而告終。

以上我們分析了秦、趙雙方在長平之戰中的勝敗之因。但是,歸根結底,這場戰爭是秦、趙兩強的生死決戰,決定勝敗的主要原因是雙方對這場戰爭性質的認識。

趙孝成王並非不知道在長平之戰中,秦軍是舉全國之力務在敗趙。趙孝成王回答虞卿時曾說過兩句話:“秦不遺余力矣,必且欲破趙軍。”趙孝成王明明知道秦軍是“不遺余力”、“欲破趙軍”,秦昭襄王甚至親臨前線,進行戰爭總動員:又是秦民每人賞一爵,又是征發十五歲以上的秦民上前線。秦昭襄王為什麽如此興奮?因為他明白與趙國在此一戰,必須全國總動員。趙孝成王明知秦國“不遺余力”,仍然在和與戰之間搖擺不定,一會兒是決戰,一會兒是議和,心裏根本沒個定準。面臨生死大決戰,國君竟然和、戰不定,又無識人之明,更不會像秦國一樣進行全民總動員,所以,長平之戰趙國必敗。趙國是明敗在趙括之手,暗敗在趙孝成王之手。如此國君,豈是秦昭襄王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