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重新安排世界格局(第3/5頁)

但是希特勒後來卻第一次把開拓疆土在“大陸上擴張”的問題同“刀劍”的兇殘與威脅聯系在一起。如果只想提高國家的經濟地位,“卻沒有強權政治思想與行動”,結果只能導致災難。按照希特勒的說法,那就是迦太基人的結局。希特勒還把強權政治同他的種族主義學說聯系在一起,開啟了後來在《我的奮鬥》一書中所稱的“日耳曼民族存在空間”的理論先河。

希特勒在文章末尾隨即指出,上述所有嚴峻的局勢以及可能出現的令人痛苦的情況使他相信:1923年11月8日,暴動“時機已到”。他在文中重復陳述了一個他平時很欣賞的不平凡結論:“我們是對是錯,並非由州檢察官或者法庭來決定,而是將來有一天由德國歷史來決定。”在某種意義上他回答了文章標題中所提出的問題。更加重要的是,通過撰寫這篇文章,希特勒得到了鍛煉,從而使他寫出了全世界最有名,也是最臭名昭著的一本書。“在結構、語言和主題思想方面,那篇文章可視為《我的奮鬥》一書的先導雛形。”歷史學家普洛金格這樣寫道。

對於在巴伐利亞一個寂靜小鎮上的簡陋牢房裏伏案寫作的前戰地通信兵來說,這無疑是非同小可的想法,也是激進的想法。另外這也表明希特勒作為一名犯人享受著特殊待遇,因為從理論上講不允許犯人從事政治活動。希特勒16歲輟學,從未獲得任何文憑,有關國際關系方面的知識全部來自不系統的大量閱讀。他現在居然可以在公開出版物上隨意誇誇其談而不受到指責。顯而易見,他頗為心安理得地根據自己的喜好重新安排天下格局。他在全球這盤棋上調動著不同的國家,表現出成熟的政治家,甚至是世界征服者所擁有的信心。

他將許多天馬行空的大膽想法和對國際關系的復雜分析塞進了一篇內容比較緊湊的文章裏,這使他認為自己可以探討一些不會引起過多爭論的重大思想。誠然,希特勒在文章中有六七處攻擊猶太人(“種族肺結核”),攻擊戰前德國的懦弱政治家(“世界和平主義者”)。不過,他主要是在內容比較緊湊,有時好走極端的文章裏闡述自己的觀點。當然,他的論證方式仍然有其自相矛盾和論據不足的缺陷。希特勒本來也可能得到專業編輯的幫助,將文章修改潤色後再拿去發表。然而為雜志撰寫闡述民族主義運動思想的文章,肯定使希特勒覺得他會得到在勒曼那裏發表過作品的文化思想界泰鬥級人物的重視。由此也很容易萌發完整地寫一本論著的想法。

希特勒也許還有一些比較一般的理由使他決定要把浮現在頭腦中的許多思想寫成一本書。其中一個理由同錢有關系。他需要錢來支付聘請律師的高昂費用。一位名叫尤利烏斯·肖伯的獄友後來聲稱,希特勒寫《我的奮鬥》“只是把它當作賺錢的宣傳作品”。9另外一個產生寫作動力的理由,後來認為是另一位獄友格雷戈爾·施特拉塞爾提出來的。據說此人(在其兄弟並不總是可信的回憶錄中有相關敘述)厭倦了希特勒在飯後滔滔不絕的長篇大論。他建議希特勒這位納粹領導人不要沒完沒了地說個不停,應該把自己的精彩想法寫進書裏。按照這個不靠譜的說法,《我的奮鬥》這本書之所以寫成問世,是因為有位獄友想讓希特勒閉嘴不再言語,這樣其他犯人就能放松聊天、打牌娛樂了。

不過希特勒本人需要自以為是地發表意見以說服影響別人,僅此一點就足以成為他寫書的動機。他一返回監獄便開始在筆記本裏寫一些自傳性的回憶文字。10在慕尼黑接受審判時,他曾略帶誇張地提到年輕時在維也納度過的一段艱難時光。希特勒回憶這一段人生經歷,意在取悅眾人,並且輕而易舉地將這段轉變過程打上了政治烙印。兩個月後,希特勒坐在了蘭茨貝格監獄的七號牢房裏,決心把這一宣傳手法再次運用於他寫的書裏。

在4月或5月初的某個時段裏,希特勒開始在那台接受審判前用過的打字機上打印書稿:

我慶幸自己生長在……

希特勒停止了打字。他把打字機滑架移回原位,又重新開始打字:

今天,我覺得幸運的是,自己生長在……布勞瑙小鎮[1]。這個小鎮位於兩個日耳曼國家的接壤之處,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將它們的統一視為人生的崇高目標。

這些話語後來成為希特勒那本赫赫有名,又臭名昭著的《我的奮鬥》一書的開篇段落。

希特勒在第一次嘗試寫書時至少寫了五頁。打字原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從法國士兵占領的貝希特斯加登別墅神密地消失。幾十年後,又在美國的一批私人收藏品中重見天日。經學者仔細分析,又經筆跡、打字稿與紙張方面的法醫專家確認,那五頁書稿由弗羅裏安·貝艾爾和奧斯馬爾·普洛金格在2009年發表於慕尼黑《當代史季刊》(Vierteljahrshefte für Zeitgeschichte)的一篇文章中進行了詳細描述。11結果證明,那五頁書稿是後來出現在《我的奮鬥》開篇第一章(題目為《我的家史》)中的希特勒打字原稿。